在我國,文學的界限比較模糊,像紀實文學,它是出於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也被認爲是報告文學,另外值得一談的是純文學。純文學樣式多廣,而且主旨泛泛,想怎麼寫就可以怎麼寫,即能傳播學問和感情,更能以文字爲力量,甚至變成匕首,直達人心,時時的催人上進、驚醒。比如魯迅先生,不過,魯迅卻沒有寫過長篇小說。

那麼沒有寫過長篇小說的魯迅到底是不是文學家呢?

當代著名作家王朔在他的文章中這樣說過;魯迅先生沒有寫過長篇小說,算不得文學家。其原話是;“魯迅沒有長篇小說在那戳着,算不得文學家吧。光靠雜文和短篇在那立着,總是有點說不過去,沒有哪個世界文豪是這樣的。”

王朔判斷的自然有他的道理,魯迅先生的確沒有寫過長篇小說,而且中篇小說也是極有限的。除了《阿Q正傳》外,其他再難找得出,短篇小說倒是有那麼幾部。我國諾獎作家莫言說過,不上20萬字的小說算不得長篇小說,這一句話便將那些沒寫過長篇小說的作家,或者長篇小說寫得不夠長的人“一棒子打死”。

而且莫言還說過,寫長篇小說不像短篇那樣容易,是作家胸中大氣象、大悲憫、大情懷的抒發,是大江大浪、泥沙俱下、雅俗共賞的厚重文學,不是那些精巧的篇什(短篇)所能比的。

代文人,不僅擅長寫長篇小說,而且勇於突破傳統文學的束縛,從當代艱難的環境裏挖掘題材,也激發自我潛力。王朔的一系列作品充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文人的獨特秉性。在他的長篇小說《橡皮人》中表現出了濃重的人道關懷,當然在《玩的就是心跳》、《無知者無畏》、《看上去很美》、《我的千歲寒》等作品中更展現出了不同於當代那些傷痕和鄉情文學的獨有魅力。

所以對於作家王朔抑或是在西方世界鼎鼎有名的莫言來說,他們都是當代文壇上的勝利者,因此他們的話也深深影響着當代的讀者。當然文藝評論是一個與作家創作不很相近的工作,文藝創作完全是情感化,更多的是作家的主觀看法,而文藝評論則不同,它是建立在客觀規則之上的。所以評論最需要公正,論點、論據充分合理,令人信服。

王朔評論魯迅的言論儘管看上去丁是丁卯是卯,然而話說多了,仍然會掉入自我的漩渦。在一些王朔的文章中,筆者發現,他除了謹慎評價外,也有一些隨意出口的言辭,看上去說得很痛快,其實,這些話已經自相矛盾了。比如下面這些評價;

從沒覺得魯迅小說寫得好……尚未完全脫離文言文影響……寫小說有時是非常概念的……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開……你憤怒的物件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現出多大格局……靠一堆雜文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沒聽說有世界文豪只寫過這點東西的……”

魯迅文學對世人的影響素來是不平坦的,當代人對魯迅可謂褒貶不一,即便是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他也遇到非好即壞的評價。首當其衝的是梁實秋,以及郭沫若等人對他的抨擊。到當代,因時間的流逝,對時代的隔膜,魯迅於今人的價值也重新被審視。近些年校園裏突如其來的“去魯迅化”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

另外魯迅本身是一個心直口快者,在他那個到處碰壁的時代,可謂是俠之大者,滿腔義憤填膺,看不慣任何事情。同樣也對時人更是毫不留情,甚至做到了“痛打落水狗”的決絕。然而在魯迅的背後卻是說不清的傷痕;丟棄原配、與弟媳不和、溺愛子女等等。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魯迅的做人和家庭固然是其內部的故事,我們不談這些。單論文學成就,民國的大師們之間“文人相嫉”,相互貶低自然也是出於他們自身的利益與魯迅之間進行鬥智鬥勇。而如果後代之人如果對魯迅進行批評,想必自然是文人中的高手,不然何以對着前輩論長短。

王朔談魯迅,是當代文人最有看點的現象之一。

一般來說,文人都表現得書生柔弱,甚至是青澀的。對現實文學的把握非有一番寒徹骨的人世體驗和自然天成的文藝天賦不能成功。王朔本是下海經商、軍旅歷練、社會職員,可以說是經歷豐富,閱人無數。但是再牛逼的現代人也難以超越建立基礎的開闢者,更何況後人諸事都是“站在牛頓”的肩膀上完成的。

王朔似乎也感覺自己說了太多的話,舌頭一縮便改口道;

“後來,隨着自己的閱讀經驗增加,也寫了20年的小說,對小說也不簡單地用明白流暢情節生動當唯一標準了,我要說,魯迅的小說寫得確實不錯,魯迅沒有寫過長篇,怎麼說都是個遺憾,也許不是他個人的損失,而是中華民族的損失。以他顯露的才能,可以想象,若他真寫長篇,會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

不仔細看,還以爲大作家王朔前言不搭後語,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畏尾縮首,見風使舵,牆頭草之輩。相比於李敖直言,自己纔是中國白話文第一人,如果要加個期限,前五百年,後五百年都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對於一般的文壇作家,王朔並非一直來硬的,他更多的是聰明。

不過話也說回來了,作家王朔評價魯迅時也是出於全面考慮,有得就有失,有優便有劣,所謂功過兼顧,褒之貶之。似乎如此才能服衆,才能讓今人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恨有愛的魯迅。但不管怎樣,在王朔眼中,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而他自己確實寫了不少長篇小說,儘管讀者寥寥。他總覺得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就算不得文學家。

魯迅,出生於1881年,我國現代文學家,新文學的奠基人。因擅長諷刺類文學,所以也被譽爲中國的契訶夫,代表作品《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以及《中國小說史略》等小說集子,一生創作將近600萬字。是我國現代文壇的泰斗級作家,也是對亞洲特別是東亞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的中國作家。被韓國學者金守良評價爲佔東亞領土最廣的作家,與歐洲現代派代表卡夫卡同爲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

筆者認爲,魯迅的作品,更多的是揭露現象,直達人性,對當時社會和政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即便是後世,魯迅的文字也一樣富有穿透,影響和啓迪着一代代的中國人。他著作中的鬥爭精神時刻驚醒着我們的民族,民國另一個文豪林語堂這樣評價他;與其說魯迅是作家,不如說是戰士。他的文字如刃,瞬間直插敵人的肚腹。

魯迅不管是作家,文學家還是戰士,總之他都是文字工作者,文藝的創造者,後人王朔也不過是讀者魯迅長大,依照魯迅那句“敢於質疑一切”的精神用“拿來主義”對魯迅再進行質疑,而後又鴨子上架,一句句演變成評頭論足。

試想,當代中國文壇,據統計,佔半數以上的作家羣體都是受魯迅文學影響而走到今天的。就連時下最熱,海外名譽最強,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都說,他是讀着魯迅長大的,一直想深入超越,但怎麼努力都沒有從受魯迅的影響中走出。

關注作者,精彩繼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