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与王安石虽隔百年,但二人却因一件事针锋相对,留下了两首佳作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极为灿烂和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诗词成为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也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水平。翻开中国古代诗坛诗人名录,唐宋时期涌现出来的诗人最多,留下的作品整体来看质量也是最高的。在灿若繁星的诗人中,唐代的杜牧,宋代的王安石无疑是最著名的两个诗人之一。

杜牧和王安石,一个生活在唐代晚期,一个生活在宋代前期,从时间上来看,二者是没有交集的,但是,因为一个历史事件,二者产生很大分歧,并都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先来看一下杜牧的作品——《题乌江亭》,全诗如下: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唐代有名有姓的2536位诗人中,最擅长写咏史诗的诗人应该就是杜牧了,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咏史诗的佳作,如《赤壁》、《泊秦淮》等,对待历史事件,杜牧总能以全新的角度来诠释和看待问题,而这首《题乌江亭》同样是其代表作,以项羽乌江自刎为思考切入点,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应能屈能伸”,读完这首诗我们不禁为项羽感叹,感叹他的意气用事,感叹他的刚正不阿,同时更多的是惋惜,一代枭雄壮志未酬,实在可悲可叹!

相比于杜牧对项羽的同情和惋惜,宋代诗人王安石则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在他看来,项羽兵败乃大势所趋,并且由于项羽刚愎自用、宁折不弯,实在难以东山再起,何况江东子弟还愿不愿意同他一起夺回属于自己的辉煌呢?为此,王安石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全诗如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诗中提到江东子弟跟随项羽南征北战,早已疲惫不堪,而垓下之围注定了项羽的失败,已非人力能够挽回,江东地区人杰地灵,但真的还愿意和项羽一起金戈铁马、马革裹尸吗?

究竟二人谁是谁非,难以以是非评判,或者没必要用是非去评定,毕竟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也是无法论证假设的,但二人之所以有不同看法,这无疑是与个人所处时代和性格有关。杜牧生于晚唐,大唐江山摇摇欲坠,那个时候杜牧多希望自己是项羽似的的英雄,多么希望自己能带兵打仗挽救大唐这座将倾的大厦;而王安石生于北宋初年,一生极力推行改革,注重百姓的力量,所以,按照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王安石的评判更加客观可信,毕竟四面楚歌时项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即使历史重来,一切都不会改变。

综上所述,杜牧写诗为了抒情,王安石写诗为了明理。二者孰高孰低,实在难分高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