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新編中醫皮膚病治療學》、《中醫病因病機學》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蕁麻疹。

這也是冬天裏頭的一個常見病。

我想告訴你一個事實。這就是,當下越來愈多的蕁麻疹患者,真正的問題,在於胃火太大、胃熱太盛。

也許你會問,胃火大了,和蕁麻疹有啥關係?來,我給你講個醫案。

話說有這麼一次,一個姓劉的患者找到我,說自己有蕁麻疹。

我這個人,對皮膚病的造詣太淺薄了。我把他領到我同學那裏。請他也幫忙瞅一眼。

當時的情況是,他已經被蕁麻疹反覆折磨好久了。最初,就是在外頭喫完飯,走出來,忽然來了一陣風。然後,他感覺身體癢,回到家中就發現,渾身上下有淺紅色的風團。

他當時覺得肯定是蕁麻疹,於是用了一些西藥。但是用藥以後,病情雖然有所緩解,但是不去根兒,總反覆發作。他沒辦法了,才求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浮數,苔薄黃,舌紅,便幹,小便發黃,口乾。風團呈淺紅色,皮膚灼熱,無汗。

細問得知,這個人工作節奏特別緊張,經常是三餐不定時,啥時候餓了啥時候喫,而且多喜歡肥膩辛辣食物。最初發病的那一天,他就是半夜出去和朋友喫火鍋。

我同學和我一起研究了一下,覺得這是胃熱鬱於肌表,外感風寒,使得熱邪不得分消所致。於是,擬了一張配伍。但見——

麻黃,連翹,赤小豆,生薑,白鮮皮,赤芍,地膚子,牛蒡子,蒲公英,丹皮,滑石(包煎),甘草。

一共開2劑,水煎服。每天服3次。

拿到配伍,患者看了我一眼。從他的眼神裏我能看出來,他是向我徵求意見。言外之意,就是問我:“這到底能不能行”?

我說,我的這個同學,在皮膚科上的造詣比我高多了,放心吧。

結果,患者藥用2劑,症狀大大好轉。再用2劑,諸證悉平。我後來我隨訪得知,患者好久都未曾復發過。

這裏頭是怎麼回事啊?我給你簡單解釋一下。

先看舌。舌紅,說明有熱。苔薄黃,說明有熱。再看脈,脈數,說明有熱。

看皮膚,患者皮損處灼熱發燙。這是有熱。

由此可見,這個熱,貫穿始終。那它到底是哪裏的熱?

我告訴你啊,這個熱,源於胃。

你看此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喜歡喫辛辣肥厚的,而且用餐無規律。可見,胃火熾盛。脾胃,主四肢,主肌肉。胃火熾盛,灼發於體表。這就是蕁麻疹一半的成因。

另一半在哪裏?我告訴你,是外感寒邪。

你看這個患者,發病當晚喫了火鍋後幹啥了?走出來了,被風吹了。這就是外感寒邪了。患者脈浮,更是有寒邪鬱表,正邪相爭。寒邪鬱滯肌表,毛孔緊縮,所以無汗。

患者本身有熱邪鬱於肌表,外頭再被寒邪這麼一收,壞了,肌表熱邪不得發越分消,於是就形成了頑固的、特別瘙癢的蕁麻疹。

我這麼說,你懂了嗎?

所以說,要治療的話,就得外散寒邪,使得患者發汗,讓熱邪發出來,同時還得內清熱邪。外散和內清,兩手抓。

於是,我和我同學就用了這個配伍。我再說一遍:麻黃,連翹,赤小豆,生薑,白鮮皮,赤芍,地膚子,牛蒡子,蒲公英,丹皮,滑石(包煎),甘草。

這個配伍,你看着挺複雜,其實很簡單。我幫你分析一下。

這裏頭, 外散寒邪的事兒,交給麻黃、生薑。這兩味藥都是散寒解表的。

清裏熱的事兒,交給赤小豆、赤芍、丹皮、滑石。這些都是清熱、涼血、解毒的。

清皮膚熱邪而止癢的事兒,交給連翹、白鮮皮、地膚子、牛蒡子、蒲公英。這些都是治療癮疹的常用藥。

這麼一組合,肌表鬱熱得以分解,體內的熱邪得以消散,頑固蕁麻疹的病根兒就被拔出來了。

其實,上文中這個患者的問題,在我們當下人身上是多見的。我們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喜歡喫香的喝辣的。尤其是北方人,在冬季,往往攝入高熱量食物。這樣下去,難免有胃熱。胃熱灼於肌表,這個時候再被冬天的寒邪一傷,於是肌表鬱熱不得發越分消,形成了特別瘙癢的蕁麻疹。這類人的皮損處,往往灼熱,體表無汗,舌紅苔黃,尿黃便幹。

這個時候,用上頭的思路,是比較科學的。當然,文中這個配伍,非專業讀者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這個配伍是不能常用的,中病即止。你也不要覺得無所謂,隨便試一試。有些人的蕁麻疹,和素體虛寒、營衛不合有關係。你如果用上頭的大隊清熱之品,那就反了。

總之,我們在冬天,應該刻意避免胃熱、感寒所引起的蕁麻疹。飲食上,避免過於辛辣肥厚。外出時,注意保暖,不要圖一時涼快。否則,一寒一熱,一內一外,裏應外合,夠我們喝一壺的。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