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鸡蛋剥壳的时候,会发现有时候好剥壳,有时候蛋壳却紧紧地贴在蛋白上取不下来,坚硬的蛋壳还有可能扎到手。这通常是和鸡蛋的新鲜程度有关的,新鲜的鸡蛋容易煮裂开,但容易剥壳;存放一段时间的鸡蛋,蛋壳一般不会煮裂开,不过比较难剥壳。

其实不管是新鲜鸡蛋还是“陈鸡蛋”,都有一种“1酸1冷”的方法可以让它变得特别好脱壳,也不会破裂。而且不管是鸡蛋还是鹌鹑蛋,都是通用的,煮熟后手轻轻一搓蛋壳就掉了,光溜溜很完整,又快又干净。

煮鸡蛋容易剥壳的2个窍门

1、煮鸡蛋想比较容易剥皮,不能只用清水。锅中放入鸡蛋和没过鸡蛋三分之二的水,水中倒入2勺白醋,开小火煮。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在煮鸡蛋时加入白醋,蛋壳中的碳酸钙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使蛋壳被软化,在剥的时候蛋壳就会成片的脱落下来,非常好剥,并且加了醋煮蛋,鸡蛋壳一般是不会破裂的。

2、煮好的鸡蛋可以放在冷水中“激”一下,鸡蛋的高温遇上冷水会产生热胀冷缩,蛋壳的那层膜会和蛋清因遇冷而收缩,从而产生空隙,使蛋壳能够轻松地剥落。但注意最好用凉开水不要用冷水,以免冷水中的细菌通过蛋壳进入鸡蛋内部,食用过后不利于身体健康。

煮鸡蛋的时间

煮鸡蛋的灵魂就在于对时间的把控,多一分太老、少一分太嫩,不同的时间煮出来的鸡蛋口感大有差别,水开以后开始计时。

1—2分钟:这个时间煮出来的鸡蛋完全没有熟,仅有一些蛋白有稍微凝固的痕迹。

3—5分钟:蛋白大部分已经凝固了,但蛋黄还是生的,能够自由的流动。

6—9分钟:很多人都喜欢这个阶段煮出来的鸡蛋,蛋清柔软细腻,蛋黄微微的凝固,由外到里流淌着溏心,口感比较好。

10分钟以上:此时蛋黄和蛋清完全熟透,由于水分的流失,蛋黄发硬发干,吃起来有些“噎”,可能蛋黄还会变成绿色,鸡蛋中的优质营养也会随着水分流失。

有时我们看到蛋黄表面呈灰绿色,这是因为鸡蛋煮“过火”了

鸡蛋煮20分钟以上,会使蛋黄与蛋白相互结合,产生一种叫硫化亚铁的物质,这种硫化亚铁不仅难以被消化,还会降低了鸡蛋的营养价值。

煮鸡蛋为什么会经常煮裂

很多人在煮鸡蛋时,也没有煮的时间过长却常常会将蛋壳煮裂,原因就在于煮蛋时水放得太多、火太旺,鸡蛋在煮的过程中因为水沸腾,使鸡蛋上下颠簸,从而敲到锅底而造成蛋壳破裂,解决的办法就是煮鸡蛋时,水只要放到鸡蛋的三分之二处,用小火慢煮,这样就可以避免了鸡蛋敲锅底,将鸡蛋煮裂的现象。

——老井说——

在煮鸡蛋时最好选择冷水下锅,开水下锅里外受热不均衡,很容易让蛋壳煮“爆裂”,因此煮鸡蛋时建议冷水下锅煮。以上就是煮鸡蛋的一些简单的小知识,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欢迎分享到评论区。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