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成名,20歲被豢養,26歲登報休夫,離婚後重登巔峯,二婚嫁黑道大佬……這個女人的硬核人生,太精彩


我們推送文章《輔佐丈夫上青雲,孕期逼退第三者……這個女人,是個狠角色》,後臺有一條高贊評論:

我個人也很認可這個觀點。

孟小冬非凡俗女子,她年少出道,聲明鵲起,她的一生註定與喧囂繁華同行。

而梅孟的情緣糾葛,是孟小冬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1907年,孟小冬出生於上海一京劇世家。

她年少沉穩,七八歲時,爲父親救場初次登臺,開口便驚爲天人。

9歲起,她正式跟隨 “菊仙派”老生演員仇月祥學唱老生。

12歲首秀打頭陣唱《逍遙津》,被《錫報》稱“天才”。

14歲與名師大家同臺演出,可圈可點,反響不俗。

之後,她一路走南闖北,還去國外演出。

凡足跡踏過之地,餘音繞樑不絕,追隨者前赴後繼。

但她的抱負不止於此。

她清楚,京城纔是京戲的“打窩子”。

不拿下京城,不成“角兒”。

1925年,18歲的孟小冬毅然北上進京。

當時,以梅蘭芳爲首的“四大名旦”、以餘叔巖爲首的“四大鬚生”,正值當年,頭角崢嶸。

孟小冬一面四處走穴演出,積累羣衆基礎;一面拜在名師陳秀華門下,打磨唱腔。

基礎好,悟性高,加上名師指點,半年後就告別“野場子”,正式登臺演唱《四郎探母》。

嗓音蒼勁醇厚,唱腔豔驚四座。

隨後,北京第一舞臺盛大義演時,她倒數第三壓軸,與梅蘭芳、餘叔巖等名角幾乎平起平坐。

小小年紀,躋身一線,趕超前人,轟動京津。

戲曲界給予了權威評價:

“在千千萬里是難得一見的,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天風報》主筆沙大風直接叫她“冬皇”,從此她被稱爲“梨園冬皇”。

當時年輕人家裏掛的、書裏夾的、牀頭貼的,都是孟小冬的照片。

“開嗓紅”不僅讓她事業開掛,還讓她邂逅了愛情。

不到一個月,孟小冬被安排與梅蘭芳並掛頭牌合演《四郎探母》《二進宮》……

梨園冬皇,伶界大王,珠聯璧合,博得滿堂彩。

對於他們二人來說,戲逢對手,勢均力敵,相得益彰。

1926年,梅孟受邀在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生日宴上演出《游龍戲鳳》,臺下掌聲雷動之時,梅黨也動了心思:

“臺上這倆真真是天生一對,如果有人能成人之美,將兩位撮合到一起,也算是人間佳話了。”


梅蘭芳與孟小冬,本就是彼此看重、彼此欣賞的。

加上梅黨中最有份量的齊如山、李釋戡、馮耿光的強烈撮合,二人情愫日漸明瞭。

但面對提親,孟小東是不同意的。

一方面因爲梅蘭芳的傳統觀念:

“男主外,女主內,你現在自由自在多麼好。若是出去唱戲,朋友們會笑話我梅蘭芳連自己的太太都養不活,你叫我這臉往哪擱?”

另一方面因爲,彼時梅蘭芳已有兩房夫人。

原配王明華,雖一對兒女夭折,做過絕育註定無後,但受梅家照顧善待。

二太太福芝芳,美麗能幹,婚後開枝散葉,亦是全家之主心骨。

孟小冬深知,這是一條有風險的路。

猶豫之後,她最終還是同意了。

1927年,20歲的孟小冬嫁給了33歲的梅蘭芳。

婚前戀愛,甜蜜動人;婚後生活,一言難盡。

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中有一個情節:

二夫人福芝芳(陳紅飾)面對孟小冬,內心憤懣焦灼。

她登門勸退孟小冬(章子怡飾演),苦口婆心:

電影是經過藝術化處理的。

現實中的孟小冬,遭到的是福芝芳手起刀落的反擊。

福芝芳不準兩人領證,不準孟小冬踏進梅宅半步。

梅孟二人只能在外低調請客成婚(與其說結婚,不如說同居),梅蘭芳另找了四合院安置孟小冬。

孟小冬放棄登臺,不計名分,於外宅練書法聽唱片,彈琴畫畫,偶爾自己唱上兩嗓子,懷念曾經的戲臺。


冬皇封嗓,戲迷們無法接受。

其中一個叫李志剛的人最爲瘋狂。

得知女神退圈,他持槍找梅蘭芳算賬。

朋友張漢舉前去調解,被他開槍打死。隨後李志剛被軍警擊斃。

“名角”“情殺”,放到現在也是爆炸性新聞。

當時事件如驚天炸雷般,震動全國,流言蜚語鋪天蓋地。

梅蘭芳壓力甚大,茶飯不思,福芝芳趁機貼心關切:

“大爺的命要緊,孩子們不能沒有父親。”

梅蘭芳自幼父母雙亡,看重子孫繞膝其樂融融,從此有意無意疏離孟小冬。

護犢心切的梅黨,也在耳邊煽風點火,稱孟小冬心高氣傲,而福芝芳隨和大方,可以服侍人,得出結論:

“爲梅郎一生幸福計,就不妨舍孟而留福。”

這話,孟小冬忍了;這份委屈,孟小冬也嚥了。

她對梅蘭芳仍抱有希望。

但之後的兩件事,徹底寒了她的心。

一件是赴美風波。

梅蘭芳受邀去美國演出,欲帶孟小冬一同前往。

福芝芳聽說後,直接打掉肚子裏的孩子(也有說法是沒打掉,只是威脅),以命相脅。

出於對福芝芳的愧疚,梅蘭芳沒帶孟小冬前往,也沒讓她送行。

最終福芝芳跟隨梅蘭芳到上海,在碼頭依依惜別。

孟小冬失望痛苦,久久緩不過神。

而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弔孝風波”。

梅蘭芳伯母去世時,孟小冬得知梅蘭芳從小由伯母帶大,情同母子,於是披麻戴孝前去弔唁。

福芝芳堅決不讓她進門。

梅蘭芳囁喏着說了幾句,被福芝芳駁回,便要求她先回。

6年同居,形成“豢養”,她一再退讓,卻未換來珍視愛重,孟小冬齒冷心寒。

她決定離開。

電影中,章子怡飾演的孟小冬離開時,強忍心痛收拾行囊,故作輕快莞爾一笑:

“永遠不和你見面了。”

現實中的孟小冬,可沒這麼留情面。

1933年,她在報紙上連發三天“離婚”啓事昭告天下:

“……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

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

冬自嘆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

梅蘭芳試圖挽留,遭拒絕後欲給她些補償款,孟小冬嗤之以鼻:

“請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錢。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在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不會比你差!”

登報啓示半個月後,孟小冬重返舞臺。

復出消息一經傳出,各大戲院紛紛邀請,戲迷在臺下狂喊“冬皇”“吾皇萬歲”,表達對孟小冬的支持。


孟小冬放的狠話,都做到了。

她再嫁的人,名望不在梅蘭芳之下。

他就是“一跺地就亂顫”的杜月笙。

杜月笙,中國三百年來黑幫第一人,在宋子文家門前放過炸彈,在孔祥熙的門口擺過棺材,人稱“地下皇帝”。

二十多年前,電影《上海皇帝》中,呂良偉飾演的陸雲生,就是以杜月笙爲原型。

杜月笙是“天下第一戲迷”,家中四房太太都是唱戲出身。

早年孟小冬在上海唱戲時,他就傾慕已久。

後來孟小冬北上發展,嫁給梅蘭芳,他一直觀望尊重。

孟小冬恢復單身後,杜月笙開始光明正大地追求。

大佬的表白很是霸氣:

“這一輩子要是不娶到你,我就不是人。”

當時很多人以爲杜月笙逢場作戲。

但在孟小冬面前,他的的確確做到了粉絲+暖男,把冬皇寵成了小公主。

電影《上海皇帝》中,杜月笙爲博孟小冬(葉童飾演)一笑,能放下身段踩高蹺。

杜月笙的確對孟小冬心細如髮。

時逢亂世,派私人飛機將她接到上海長居;

孟小冬生病,杜月笙請來北京名醫孔伯華,醫好後獎勵10萬大洋(十萬大洋,當時在北京能買兩套高端四合院);

孟小冬拜名角餘叔巖爲師,飢渴研學,爲了讓孟小冬得到照顧,杜月笙送禮不眨眼:餘叔巖大女兒結婚,他送了全套傢俱;二女兒結婚,他包攬嫁妝。

沒有後顧之憂的孟小冬,實打實地學了5年,成爲學生中學戲時間最長、獲得餘氏真傳最多的一人,也是唯一的女弟子。

上海解放前夕,局勢動盪,杜月笙年過花甲,身體每況愈下,權力地位不如從前,他計劃帶全家移民美國。

孟小冬說:“我跟着去,是算丫頭還是女朋友?”

一句話,讓杜月笙不顧一切,下令停辦護照,補辦婚禮。

全家上下齊反對。

當時杜月笙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家人認爲應該去美國治病。

可杜月笙對孟小冬絕不食言:

“如果不結婚,我還要死得快點。”

(杜月笙長女杜美如回憶這一段)

1950年,62歲的杜月笙明媒正娶43歲的孟小冬。

這一幕,在《上海皇帝》中重現過。

當時杜月笙已病入膏肓,婚禮前一刻還在輪椅上吸氧。

衆多客人悉數到場,他強撐精神迎娶孟小冬。

現實中,杜月笙做的不止於此。

他讓家中晚輩全部給孟小冬行跪拜禮, 婚後,他們舉家移居香港。


孟小冬亦不負杜月笙情深義重。

1947年,多地區發生水災,杜月笙在上海舉辦賑災義演。

孟小冬義不容辭,連演兩場《搜孤救孤》。

京劇名家譚元壽用“原子彈”比喻演出盛況:

“就這麼一出及其平常的戲,讓人家孟小冬先生唱絕了……唱到這個程度,在咱們京劇的歷史上,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了。如果讓我比喻的話,真可以說就跟爆炸了一顆原子彈似的。”

杜月笙晚年病重,長期需要人貼身照顧。

家人想僱傭人,但孟小冬考慮到一大家子在香港重新開始,需要花錢的地方非常多,毫不猶豫地承擔起照顧杜月笙的責任。

無奈杜月笙病入膏肓,結婚一年後便撒手人寰。

臨終之時,杜月笙的資產不復從前。

他留給孟小冬2萬美金,高於其他房太太(據說其他太太一人一萬美金。也有說法是杜月笙當面給了孟小冬一萬美金,背地裏給了她不少私房錢)。

這筆錢,足夠孟小冬後半生衣食無憂。

1967年,60歲的孟小冬受四太太姚玉蘭邀請,來到臺灣,定居臺北。

晚年生活悠閒散漫,每日看畫作詩,喫齋唸佛,教授學生。

雖疾病纏身,但打扮體面,精神抖擻,雙目矍鑠。

1977年,孟小冬病逝,享年70歲。

孟小冬的一生,品過繁花似錦,嘗過悲愴蒼涼。

她獨立,前衛,愛自由,不服輸,敢抗爭。

她將事業追求到極致,一生都在精進學習。

感情上,亦有敢愛敢恨的赤誠與決絕。

她去世時,張大千作輓聯:

魂歸天上,譽滿人間,法曲競成廣陵散

不畏成劫,寧利利往,節概應標列女篇

生於那個時代,是她的幸運,也是她的不幸。

斗轉星移,愛恨情仇已成滄海桑田。

寫孟小冬,不是想去解讀她的情愛和悲傷,而是從她的一生,看到一個女人強韌的人格。

她活出了硬核人生,即使,也揹負着寂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