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生就業:到大企業做“螺絲釘”還是去小企業當“多面手”?

作者:王峯編輯:鍾映佳

人們常說,到大企業工作就像是龐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依據分工幹好自己的活即可;在小微企業往往要身兼數職,把自己磨練成一個“多面手”。對於不同規模的就業平臺,有人覺得去大企業更穩定,有安全感,有人認爲去小微企業更能突顯個人價值。

大學畢業生在不同規模企業的就業情況有哪些差異呢?近日,麥可思研究院對在“3000人以上”大企業就業的本科生和在“50人及以下”小微企業就業的本科生的就業情況研究發現:

2019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在大企業的就業比例爲25%,在小微企業的就業比例爲22%,其中畢業生所在大企業的類型多爲“國有企業”(45%),畢業生所在小微企業的類型多爲“民營企業/個體”(75%)。

在小微企業工作的2019屆本科畢業生對工作不滿意集中在“收入低”(72%)和“發展空間不夠”(59%),在大企業則集中在“加班太多”(37%)和“工作環境條件不好”(31%),這可能與不同規模企業集中的行業類型差異有關。

研究還發現,2016屆畢業半年後在小微企業就業的本科畢業生(不含已創業人羣),畢業三年後選擇創業的比例(4.5%)遠高於在大企業就業後選擇創業的人羣。

大企業就業比例高於小微企業

麥可思數據顯示,本科畢業生在各規模企業的就業比例近五年比較穩定,2019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在“3000人以上”大企業的就業比例爲25%,在“50人及以下”小微企業的就業比例爲22%。

在大企業就業的2019屆本科畢業生,所在企業類型多爲“國有企業”(45%)和“民營企業/個體”(37%);在小微企業就業的2019屆本科畢業生,所在企業類型多爲“民營企業/個體”(75%)。

不管在大企業做“螺絲釘”還是在小微企業當“多面手”,都並非“一選定終身”。進一步對2016屆本科生畢業三年後任職的企業規模進行分析發現,畢業半年後曾在小微企業就業的羣體,超一成(11%)畢業三年後跳到了大企業,約半數(47%)仍在相同規模的企業;畢業半年後在大企業就業的羣體,不到一成(6%)畢業三年後去了小微企業,超六成(63%)仍在相同規模的企業。

不過需說明的是,畢業半年和三年後均在相同規模企業就業,並非三年間沒換過工作,只是他們在這兩個時間段就業的企業規模相同。

兩種就業幸福、煩惱大不同

麥可思數據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在“3000人以上”大企業和“50人及以下”小微企業的就業滿意度分別爲71%、64%。

在小微企業的2019屆本科畢業生因“收入低”(72%)和“發展空間不夠”(59%)對工作不滿意的比例,分別高出在大企業的畢業生15個、11個百分點。但在大企業的2019屆本科畢業生因“加班太多”(37%)和“工作環境條件不好”(31%)對工作不滿意的比例偏高,分別較小微企業工作羣體高17個、13個百分點。

在月收入方面,企業規模越大,畢業生的起薪水平越高。具體來看,2019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在大企業的月收入爲6099元,高出在小微企業的月收入(4815元)1284元。

任職於不同規模企業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和月收入上的差異,可能也與他們企業所在行業類型不同有關。麥可思數據顯示,“建築業”(13.5%)、“金融業”(12.5%)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8.1%)是在大企業就業的2019屆本科畢業生所在比例較高的前三個行業;“教育業”(23.1%)、“各類專業設計與諮詢服務業”(10.0%)和“文化、體育和娛樂業”(9.8%)是在小微企業就業的2019屆本科畢業生所在比例較高的前三個行業。

“多面手”的創業比例明顯高於“螺絲釘”

數據還顯示,2016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在“50人及以下”小微企業當“多面手”(不含已創業人羣),畢業三年後選擇創業的比例爲4.5%,遠高於在“3000人以上”大企業做“螺絲釘”後選擇創業的比例(1.6%)。

在不同規模企業工作的經歷,或許會對畢業生中長期職場發展選擇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小微企業員工想要追求更高的收入,以及有時需身兼多職,擔任職場“多面手”會讓一些創業所需職業素養得到更多鍛鍊,均有助於他們創業念頭的萌發和行動。

麥可思通過對比發現,2016屆畢業三年後在小微企業工作的本科生認爲“責任約束感”(63%)、“環境適應能力”(82%)、“信息獲取和選擇能力”(77%)、“洞察力”(60%)、“策略謀劃能力”(59%)、“忠誠度認識”(37%)的重要程度,均高於在大企業工作的畢業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