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珠海再出发:经济特区如何“特”下去?

来源:南方Plus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0年前,当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在南海之滨的广阔棋盘中悄悄落子时,人们或许不曾想到,今天的经济特区,会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几个经济特区中,分别扼守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与珠海,在先天条件上有着一定的相似度:都由落后的边陲小镇起步,都发展为外来人口为主的移民城市,并且一个毗邻香港、一个紧挨澳门。

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珠海也建成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不同的是,在城市的能级量级与发展程度上,珠海与深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特区之“特”,在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如今,站在经济特区建设40年的新起点上,迎接下一个五年,珠海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千载难逢的叠加机遇,“二次创业”正当时。

奔向“十四五”,珠海如何抓住机遇再出发?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特”下去?要向先行一步的深圳学什么?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多番走访,对话多名专家,试图寻找答案。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珠海与深圳一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但一路走来,两个特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渐渐拉开。

同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造成珠海与深圳发展差距的原因诸多,但多位专家的一个共识是,深圳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深港合作的效益发挥到了极致。

“上个世纪70年代,香港已经是亚洲四小龙中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有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显赫的囯际金融中心地位,巨大吞吐量的国际物流集散地,繁忙而四通八达的国际航运枢纽和相当高的经济自由度。”在著名经济特区问题研究专家、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看来,当国门打开的时候,这一切作为巨大的“邻里效应”和“扩散效应”,不仅为深圳迅速注入了市场经济的活力,更使深圳迅速融入国际贸易体系,成为中国最初与世界互动的桥梁。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也认为,香港无论是经济规模、人口数量还是区位优势都要大大超越澳门,辐射作用自然也更大,“过去40年,深圳能够把深港科技合作、深港金融合作带来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而由于澳门经济规模较小,人口数量也不多,其对珠海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其时珠澳的互动关系也要弱于深港的互动关系。”

“深圳真正崛起是在2000年初建设盐田港,以及2005年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起。”林江说,通过引进风险投资项目,深圳集聚了高新科技人才和资源,而珠海则没有能够跟深圳一样,实现创新驱动增长。

回首珠海发展之路,除了辐射效益小之外,城市规模未能提上来,还在于自身的路径选择。

在“生态优先”的立市理念下,珠海从一开始就没有走拼汗水、拼资源、拼环境、拼速度的路子,毅然将涉污企业拒之门外,转而将目光投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分析,这为珠海留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同时也在当时错过了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节奏,和将工业规模做大做强的机会。

剑有双刃。在意识到“三来一补”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后,深圳果断选择了高科技发展方向。而珠海,在错失规模经济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这条绿色发展之路,逐渐展示出它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翻过旧序章,开启新征程。

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南方日报》撰文写到:“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珠海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

何为珠海的新使命?即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为“一国两制”伟大事业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作出新贡献。

而要扛起新使命,一贯以小著称的珠海有何底气?

“珠海已经拥有改革开放40年所形成的物质财富与制度资本的积累,这是珠海‘二次创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陶一桃看来,珠海与澳门共同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的重要一极,自身又拥有横琴自贸片区,其一直政策性地处于先行先试的特区行列之中,也在不同领域和方面创造出制度绩效。

陶一桃特别提到,横琴自贸片区有国内首个离岸金融岛,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崭新门户。“以横琴自贸片区为主导的区域一体化,将会从制度和实操层面加快口岸一体化建设,推动涉港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各类要素便捷、无制度障碍地流动。”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珠海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毛艳华认为,珠海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会,尤其要牢牢把握目前的三大城市定位——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

“机遇就在这里。”毛艳华说,珠海要用好门户资源,比如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和港珠澳大桥这条与国际联系的通道。尤其要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做好,将之打造成为内地“走出去”,以及支持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

林江则看好新经济发展这一大背景下的全新优势。在他看来,过去的传统产业阶段,珠海确实优势不大。但现阶段,珠海的优势则逐渐显现出来。“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大家的起点相差并不是太远。”林江说,新科技、新技术、新产业,并非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不像传统产业是你有我无,而是资源共享。

在他看来,珠海最重要的优势在于,作为港澳与粤西地区的越级连接枢纽。粤西地区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需要通过珠海,通过港珠澳大桥,把这片区域同港澳的资源对接,未来则有无限前景。

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是珠海转型发展的窗口期、跨越发展的关键期、破局突围的攻坚期。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表示,这个时期,珠海迫切需要加快从“小而美”向“大而强”转型,为全国全省大局“多打粮食”、多作贡献。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经济特区的地位更加突出、使命更加重大。珠海经济特区要如何“特”下去?郭永航提到,关键路径有两条:一是努力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二是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

践行新发展理念,珠海期待走出一条不同于深圳、广州的路子,像雄安新区一样发挥“小支点”撬动区域经济发展“大杠杆”的作用;而构建新发展格局,则要充分把握好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这一战略,携手澳门探索珠澳合作新模式。

如何在发展中传承特区精神?多位专家一致提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这一点上,深圳样本可供示范。

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刚得出结论,深圳密码的其中一条就在于生态,“相比国内大部分地方政府,深圳的特殊之处在于,形成了服务型治理模式,不与市场进行博弈,而是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并在市场失语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从深圳市历届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来看,在充分使用好中央授权改革的前提下,大多都展现出敢闯的精神、冒险的勇气和担当的使命感,尤其是对市场经济的认知能力与发展视野的远见卓识。”陶一桃说。

她建议,未来珠海可以从制度上完善服务型政府的使命,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品质与制度—文化吸引力与凝聚力。尤其是,建立人才友好型社会,吸引更多人才到珠海发展创业,以人才的优势更充分地实现已有的区域、资源和积累优势。

林江也认为,创新、改革、求变,都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要有这种睿智、有这种勇气,能够洞察未来,同时又有能力去承担相应的由于改革和创新所带来的一些风险。”

锚定特区坐标、找准发展方向。展望“十四五”时期,珠海到2025年,支撑核心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以横琴为主平台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将取得显著成效。

珠海期待,下一个五年,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实践中,书写崭新的时代答卷。

【策划】陈捷生 吴志远

【统筹】吴志远 梁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