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平台不得转载,违法必究。

当被迫做不喜欢的事情、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再或者玩具找不到,被人欺负了的时候,孩子们吵吵闹闹、哭哭啼啼、乱扔东西都是常有的事情。芽芽妈也曾经说过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阶段,我们要正确引导他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可是,如果孩子因为这些事情开始攻击、伤害别人的时候,事情就不能以一句“这只是孩子”来简单解释了。

扔板凳真的只是不懂事吗?

最近网上热传了这么一个小视频,芽芽妈着实被震惊到了,这个孩子太生猛了。

11月10日,在四川雅安的某个幼儿园,一个男孩因为吃饭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小孩相继用一块抹布、两个凳子砸向老师,幸好老师身手敏捷,一把接住,才避免了自己和身边其他小朋友受到伤害。

一时间,“小霸王”、“暴力倾向”等网友的评论纷纷出现。其实,这个孩子每次扔凳子的时候,都是有很强目的性的;而从投掷的技术来看,很明显是习惯性动作,他很清楚这种做法是会给人带来伤害的。

儿童的攻击性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年龄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攻击性,比如与其他小伙伴争执、打架、说脏话、抢别人的玩具,这些直接伤害别人身体、心理等都属于攻击性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海特普将攻击分为两种: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孩子采用踢打对方的方式,夺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属于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别人的行为。

简单来说,孩子们因为心情低落,需求无法满足,被其他小朋友拒绝、玩具被抢走的时候,会出现耍泼打滚、抢夺物品的情况。

这种行为大多发生在两岁左右的孩子身上,他们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期,觉得全世界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地球也是围着自己转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分享。所以会用各种行为保护自己最直观的想法。

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出发点是故意伤害别人。

比如他们会用言语、拳头、物品来对别人进行攻击,达到满足自己内心的快感或者愤怒。

很多孩子在刚开始会处于工具性攻击阶段,如果家长不正确引导,只是用“他只是孩子”、“他还不懂”来放松孩子的教育,那么他会逐渐认为打人、骂人等暴力行为可以对别人造成伤害,却又不会被惩罚,便会慢慢从工具性攻击转为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如何形成

首先,是因为孩子不懂得如何疏通、发泄自己的委屈、烦躁等负面情绪。他们会通过工具、身体来伤害别人。

这时,爸爸妈妈们万不可给孩子贴上“暴力”的标签,因为他们不会无来由地去伤害别人。比如,视频中的孩子,他在扔东西的时候并不是在理性应对,而是在感性处理,只要受到了威胁,他会直接带出愤怒的情绪,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其次,模仿大人的行为。如果家里大人总是会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有样学样。比如芽芽妈妈有个同事,每次遇到孩子被欺负,并不是在帮助他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打回去,这种行为也会让孩子的攻击性越来越强。

如何引导攻击性行为

对于这两种情况,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情绪,防止他们更加过激的行为呢?

01

工具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处于这个行为的孩子,他们只是在表达不满,并不是像前面网友所说的“霸道”“暴力倾向”,他们只想表达自己不开心、伤心的情绪,只是不懂得正确表达

所以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榜样,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表达即可。

02

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对于这类孩子,仅仅是因为情绪无法控制,并不是网友们所说的“问题儿童”、“暴力倾向”。

只要我们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充分了解他们的动机,耐心引导,告诉他们正确的行为规则,帮助他们正确的控制情绪。

《情绪智能》的作者丹尼尔戈特曼博士告诉我们:情绪表现最强烈的时候,也正是情绪管理训练的最佳时机。

①给予关怀

儿童发展心理学提出:儿童普遍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被关怀。经常被包容、理解的孩子才能正确理解如何和别人、和社会融洽相处。而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正是他出现叛逆、想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开始,进而会出现稍不顺心就挥舞小拳头的行为。

当我们发现这种情况时,不要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太暴躁”,而要去考虑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②了解过程

引导孩子去表述自己的不开心、伤心或者难过,让他们逐渐释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梳理自己为什么不开心,是因为哪句话、哪个动作让你觉得不舒服?那你的行为是否也有了让别人不开心的地方。

③正确做法

对孩子给予了充分的关怀、帮助他们梳理情绪以后,就可以告诉他们正确的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很执拗、很暴躁,可以带他们离开现场,去一个人少安静的地方,让他们逐渐冷静下来。然后和他们说应该如何去表达歉意,如何和小盆友和谐相处,如何学会分享,如何去正确沟通。

参考文献

【1】Alfred Adler,《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牧之,《儿童行为心理学》,台海出版社,2020

【3】李群锋,《儿童情绪心理学》,古吴轩出版社,2017

【4】李群锋,《儿童性格心理学》,古吴轩出版社,20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