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術經緯

作爲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對人與人的互動有着本能的需求和渴望。社交之必需,猶如喫飯喝水。當突然被迫切斷一切社交聯繫,我們的大腦會對社交產生巨大的渴求,就和飢腸轆轆的人特別渴望食物是一樣的。

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們通過設計精巧的實驗和腦部成像技術向我們明白無誤地展現了這一點。

在這項實驗中,Livia Tomova博士和同事們招募了40名健康的年輕志願者,每次讓志願者獨自在一間連窗戶都沒有的房間裏,從早上9點呆到晚上19點,徹底地社交隔離。手機?自然不準用。

10小時強制性社交隔離結束後,研究人員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測量了志願者的大腦活動。爲了確保這些志願者此時仍然處於孤零零的狀態,研究人員甚至在隔離開始之前培訓了這些志願者,以便他們不需要和研究人員互動,就能夠自己躺進核磁共振儀……

隨後,研究人員給志願者展示了一些不同內容的圖片,查看他們的神經活動狀態有何變化。有趣的結果出現了:相比看到食物或鮮花的圖像,孤獨的志願者在看到人們聚在一起歡笑的圖像時,大腦中的“黑質”(substantia nigra)有了強烈的反應,發出了“渴求”的信號。

黑質位於中腦,雖然很小,卻有重要的功能。過去的很多研究顯示,黑質涉及多巴胺系統,激活時給人提供愉悅的感覺。相反,當產生愉悅的東西被剝奪,則會產生強烈的渴求感。例如,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毒品,之所以難以戒除,就與黑質的活動有關。食物讓人愉悅,也和黑質有關。

爲了更好地理解社交隔離之後對社交的渴求,研究人員安排了另外的時間讓志願者完成另一項任務:連續10小時不給喫東西。不出所料,掃描這些禁食志願者的大腦活動發現,他們在看到食物圖像時,黑質的神經活動變得十分活躍。

換句話說,社交隔離後,大腦對社交產生的渴求,就跟人在餓肚子後對食物的渴求是一樣的。

此外,研究結果還顯示,平時社交活動越是豐富的人,在經歷10小時的社交隔離後,自我報告的孤獨感越強,大腦成像結果也顯示對社交的渴望更強。

研究人員指出:“互動對於社會性動物來說是一種獎勵,是一種本質上令人愉悅、有意願去做的行爲。”因此,當我們被剝奪這種“獎勵”時,哪怕只是短暫的一段時間,大腦就會受到影響,變得更想要去尋求社交互動。

然而在2020年,受病毒所迫,已經有太多人不得不經歷了長時間的社交隔離,只能隔着屏幕與親朋好友“雲聚會”。這種新常態,無疑正在影響着我們的大腦和精神狀態。

研究人員也指出,現在他們有更多的問題需要去回答,例如社交隔離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爲,視頻通話等虛擬社交是否有助於緩解人們對社交的渴望,隔離如何影響不同年齡段的人羣,等等。

很多人都在期待,隨着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對疫情的防控以及科研人員在疫苗開發上的不懈努力,我們能夠早日恢復疫情前的社交生活。

參考資料

[1] Livia Tomova et al。, (2020) Acute social isolation evokes midbrain craving responses similar to hunger。 Nature Neuroscience。 DOI: 10.1038/s41593-020-00742-z

[2] A hunger for social contact。 Retrieved Nov。 24, 2020, from  https://mcgovern.mit.edu/2020/11/23/a-hunger-for-social-contac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