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重慶11月27日電 青磚黛瓦、綠樹紅牆的建築羣隱於鬧市街巷。沿着鋪滿青石板的幽靜步道,走進中法學校舊址、沈鈞儒舊居……11月26日,渝中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舉行“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活動。在大溪溝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朱傳富的帶領下,媒體採訪團先後走進山城步道、馬鞍山傳統風貌街、第八步道、人和書院等地,在街巷中探尋“老重慶”的傳統風貌。

山城步道。 李潔攝

山城步道。 李潔攝

傳統風貌區是悠久的城市歷史見證,承載了厚重的城市情感。從人民大禮堂側面一路向上爬坡,穿過大溪溝街道棗子嵐埡的街巷,會看到一座小山堡,它兩頭高,中間低,因形似馬鞍得名“馬鞍山”。作爲重慶市28個傳統風貌街區和渝中區10個傳統風貌區之一的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就位於此地。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南靠棗子嵐椏正街,北臨大禮堂。從“山下”大禮堂到“山上”馬鞍山不過百米,但卻是蘊藏一番悠然意境:古樹參天、街巷相連,充滿歷史厚重感的32棟歷史建築點綴其間,“老重慶”的韻味無處不在。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 李潔攝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 李潔攝

據介紹,馬鞍山傳統風貌區佔地面積約23.05畝,建築總面積約28254平方米,分爲東西兩區實施。建築修繕過程中以“保護文物、延續文脈、傳承文化”的設計理念,還原了“青磚黛瓦,綠樹紅牆”的歷史文化風貌,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間和建築特色。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 李潔攝

“這裏有沈鈞儒舊居文物保護單位1處、文物點7處,風貌優秀建築2處。未來將與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三峽博物館聯動,依託周邊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及大溪溝文化創意區的整體定位,植入文化創意、旅遊休閒等產業功能,打造成爲主客共享的有歷史、有文化、有產業、有體驗的人文渝中城市會客廳和都市旅遊目的地。”渝中區規劃與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2021年7月1日前能完成整個項目的打造。

渝中區是重慶“母城”,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轄區內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傳統風貌街區更是“母城”文化的主要承載地。目前,渝中區擁有經市政府批准的傳統風貌街區總計12處,佔全市40%,總佔地面積約2.2平方公里,佔渝中區陸域面積約10%。

爲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工作,近年來,渝中區成立了區規劃與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委員會,建立頂層設計和專業團隊,專項開展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挖掘、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開展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及歷史建築的組織認定和保護利用的規劃管理工作。

渝中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渝中區173處現存文物點中,已完成57處的文物保護工程,大田灣體育場等19處文物保護項目正在加快實施,中國銀行舊址等27處已列入修繕計劃。12個傳統風貌街區中有9個已開工建設,打銅街傳統風貌區已完工。(劉政寧、李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