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產品設計方法論:設計價值觀,產品設計的指南針(一)

編輯導語:設計師在進行不同的設計需求時,產品設計方法論可爲設計師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框架;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應該如何思考、從哪個方向進行思考才能設計出用戶體驗好的產品;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產品設計方法論中的設計價值觀,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我們一直在說世界是平的,同時切身感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可世界一直是平的嘛?如果不是,它又是怎麼變平的呢?

你有沒有想過,世界變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物在默默起着作用——那就是,集裝箱的發展;讀書涉獵廣泛的小夥伴們可能看到過一本書《集裝箱改變世界》,在全球化及新技術把世界抹平之前,集裝箱已經用有形的力量把世界連接在了一起。

互聯網影響着信息傳遞,而集裝箱則是實物運輸:

  • 對消費者來說,它影響着價格、速度、購買渠道…
  • 對商家來說,它影響着的協作水平、產品選擇、價格策略…
  • 對生產企業來說,它影響着庫存、供應鏈、選址…
  • 對運輸企業來說,它影響着成本、勞動力、運輸量…
  • 對國家來說,它影響着外貿、關稅政策、外交…

一款如此簡單的產品爲什麼能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呢?

集裝箱最大的成功在於其產品的標準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運輸體系;因爲標準帶來的是系統效率大幅度提升,運輸費用大幅度下降,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生產的產品都可以快速而低廉地運送到有需求的地方。

言歸正傳,企業級的產品設計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系統,數量多且功能複雜,而且變動和併發頻繁,常常需要設計者與開發者能快速做出響應;同時這類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有存在很多類似設計思路、流程、方法、頁面、組件…。

如果我們能夠抽象得到一些穩定且高複用性的內容,再和集裝箱一樣將這些內容標準化,那整個產品團隊的設計質效也將得到顯著提升;依此,近期我們組建了產品設計規範小組,通過分享討論每位設計者的設計優點,將好的產品設計方法規範化、流程化、工具化、模塊化;通過模塊化解決方案,降低冗餘的生產成本,讓設計師能專注於更好的產品設計工作。

一、價值觀,產品設計的指南針

言歸正傳,我們進入第一個模塊設計價值觀;很多小夥伴看到這個標題之後肯定會很好奇,作爲一份規範手冊爲什麼第一章講的是如此“形而上學”的主題? 彆着急,你要的答案就在下方。

我們先跳脫產品設計,去看看大廠的公司管理,你一定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中大型的企業往往會有自己的企業價值觀,尤其是阿里、華爲、萬科這樣的超大型企業更是把價值觀視爲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員工培訓階段就做足功夫。

爲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因爲價值觀可以大幅度的減少管理成本,很多公司都會通過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來約束員工的行爲,這種管理的方式通常稱之爲“硬管理”;我們知道每一次硬管理,都意味着管理成本,而且“硬管理”往往有它的侷限性,它無法覆蓋所有的場景。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案例來說明下:

公司希望讓員工下班後能夠關燈節能,這有兩種做法:

  • 設定考覈制度要求員工強制執行;
  • 創立“公司是我家”的價值觀。

通過第二種做法,我們收穫的可能不僅是一個戶關燈的員工,他還會關空調、撿紙屑。

第二種方法就是價值觀這種“軟管理”帶來的效益,它不需要企業再額外支付管理成本,員工能通過價值觀這個“指南針”自己來辨別行爲的對錯,從而產生更高的管理效益;海底撈就是通過“以顧客爲中心,以勤奮者爲本”的價值觀才創造了一個個的服務奇蹟。

相信你已經充分體會到了價值觀的意義和作用,讓我們迴歸到我們的主題——產品設計價值觀。

那到底什麼纔是產品設計價值觀呢?說白了就是幫助每位產品經理看明白一個產品設計是好、是壞的一套標準。

我們希望通過價值觀的建設能夠讓每位產品經理獲得如下的福利:

  • 擁有產品設計的指南針,掌握評估設計好壞的標準;
  • 享受價值觀帶來的“軟管理”紅利,減少自我管理、平行管理、向下管理以及向上管理的成本;
  • 激發設計原則和設計模式,進而爲具體設計問題提供嚮導和解決方案。

是不是還是覺得有些虛無縹緲?

彆着急,帶着這份疑惑看完本章的後續內容,我們會結合實際應用的案例來說明產品設計的四大價值觀:自然、確定性、意義感和生長性,並讓你切實的體會到以上三個福利。

二、自然:減少用戶的認知能量消耗

作爲互聯網人,我們已經習慣了身邊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與軟件應用,手機、平板、微信、王者等等。

仔細想一下,你會發現這個現象非常有意思:非自然的產物居然能如此自然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要知道人機交互這個概念出現才短短几十年的時間,這些產品的設計者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答案就是“自然”這個設計價值觀的應用。

本節我們將會清晰闡述“自然”這個價值觀,以期能給予施強的設計者在迷茫時一些方向和啓發。

在講解“自然”之前,我希望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心力能量”;所謂心力能量,就是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認知、分析、判斷、記憶等消耗的能量;這彷彿是一個很高深的詞,彆着急,我來舉幾個例子說明下,你會發現它就在你身上。

  • 你是不是有發呆的行爲?
  • 你在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會自動忽略身邊很多事物?
  • 當有多件事情同時來臨的時候,手忙腳亂的你是不是特別煩躁?

爲什麼會出現如上的情況?因爲在很多情況時我們會下意識的想要節省自己的“心力能量”;要知道所有的生物在本能中都是渴望節省自己的能量消耗來維持生命的正常運作,而人腦的重量雖然只佔人體重量的2%左右,但大腦消耗的能量卻佔全身消耗能量的20%。

所以,我們本能中期望回到一種無憂無慮,不愁喫、不愁喝,沒有任何擔憂,只是待在那個地方靜靜發呆的狀態;而所謂“自然”的設計價值觀,就是在設計時儘可能的讓用戶節省心力能量的消耗。

那具體要怎麼應用‘自然’這個設計價值觀呢?我們先來看一下用戶進行人機交互的九個步驟:

  1. 目標:用戶明確一個訴求;
  2. 計劃:根據目標制定了一個行動計劃;
  3. 確認:確認行動計劃的實施細節;
  4. 執行:根據實施細節行動;
  5. 現象:系統給予相應的反饋;
  6. 感知:用戶感知到系統的變化;
  7. 詮釋:用戶對變化進行理解;
  8. 對比:將目標和結果進行比對;
  9. 循環:繼續進行直至結果與目標一致。

仔細回想下自己與身邊事物交互時的路徑是否均爲這九個步驟?

有些小夥伴說:不對呀,有時候我並沒有進行這麼多的步驟;比如突然一個晴天霹靂,我腦中根本就沒任何想法,直接就是嚇一跳,只有現象、感知和行動三個步驟;想到這些的小夥伴們,我要給你點個贊;因爲人與事物發生交互時雖然共有九個步驟,但不是所有的交互都一定要走完這九個步驟。

對於交互的類型我們大致可以分爲如下三類:

  1. 本能型:現象、感知、執行;
  2. 行爲型:現象、感知、詮釋、確認、執行;
  3. 思考型:目標、計劃、確認、執行、現象、感知、詮釋、對比、循環;

我們結合幾個例子來進一步說明下:

本能型:上面的晴天霹靂就是案例,此處不再贅述;

行爲型:

  • 微信顯示了紅色徽標(現象)
  • 用戶看到了紅色徽標(感知)
  • 用戶理解紅色徽標代表有新的消息來了(詮釋)
  • 用戶決定是否要拿起手機查看(確認)
  • 用戶拿起手機查看(執行)

思考型:

  • 我要完成老闆給我佈置的任務:做一個公司宣傳的PPT(目標)
  • 爲了完成這個任務我要制定一個計劃:是自己親自來?還是安排給助理來?(計劃)
  • 綜合考慮後決定還是自己親自來,爲此我需要明確要完成這個計劃的工作內容整理PPT結構、收集資料等等(確認)
  • 根據確認的任務清單執行,並交付(執行)
  • 老闆針對交付的PPT給予評價(現象)
  • 接收老闆的評價(感知)
  • 給予自己的經驗對老闆的評價進行理解(詮釋)
  • 評估PPT是否達到了老闆的預期(對比)
  • 對PPT進行修正,直至達到老闆預期(循環)

仔細看一下上面三個例子,你會發現:

  • 本能型是完全潛意識的行爲,根本不需要任何思考,心力的消耗爲0;
  • 行爲型是通過後天不斷的訓練養成的,我們不需要花很多的心力去思考,只需要調用自己的習慣就能完成;
  • 思考型是最爲消耗心力的,用戶面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思考與判斷。

所以,作爲設計師,我們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本能型」和「行爲型」中,更多將人機交互行爲控制在無意識狀態下,這樣才能讓人機自然交互。

這還能帶來另外一個好處:創造一種極其重要的心理學現象——心流;由於沒有外界意識的干擾,這會讓用戶的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在這種狀態下,用戶把所有精力集中在手頭上的事情上,不用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忘卻時間、忘卻自己,進而引發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

講了這麼多務虛的內容後,最後我們講三條關於“自然”這個價值觀適當務實的應用建議,來給小夥伴們指明一些方向:

  • 反覆思考,至少保證思考型的行爲鏈路必須能夠走通;
  • 如無必要,不要讓思考型的行爲進入循環;
  • 如若可能,儘量用本能型設計、行爲型設計代替思考型設計。

最後的最後,希望能給所有的設計者分享一個設計哲學:優秀的設計師不是銷售,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打破用戶的習慣把我們的設計思想灌輸給他們,而是去迎合用戶潛意識,讓用戶自己做出選擇。

Not Design, Just Find. 小夥伴們,我們下期見。

#專欄作家#

Pirat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前沿科技與教育行業,擅長產品設計與數據分析。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