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日本三菱重工旗下的玉野造船廠舉行了日本海自新一代隱形護衛艦30FFM首艦熊野號的下水儀式,該艦最大的特徵就是特色化的寶塔狀綜合桅杆,看上去無疑讓人想起不少舊日本海軍的大型戰艦。新熊野號的桅杆整合了平面搜索雷達和電子戰綜合射頻系統,並配備了日本新研發的QPY2多陣面相控陣雷達,其電子戰能力堪稱世界一流。最讓人關注的是,該艦滿載排水量超過了5500噸,幾乎堪比一些導彈驅逐艦,這一點和當年的熊野號如出一轍,因爲上一艘最上級重巡洋艦熊野號也曾因實際噸位之大被稱爲驚人的違約艦。

和二戰時期的熊野號一樣,新下水的熊野號同樣噸位超標

上世紀30年代,英美日等海軍強國都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各類戰艦的噸位和數量都受到嚴格限制。日本當時已將美國視爲頭號假想敵,日本深知條約規定其海軍各艦種的噸位只能相當於美國的6成,所以日本開始處心積慮提升所謂單艦質量優勢,爲此暗中違反軍備限制條約。在日軍當年體系中,重巡洋艦擔任所謂九段攔截決戰計劃的夜戰突擊主力,被視爲重點發展的兵力,所以一口氣發展了四種12艘重巡洋艦,但日軍依舊不滿足,開始計劃在高雄級基礎上發展新的重巡洋艦。但按條約規定,日本的重巡洋艦建造份額早已用盡,因此日本藉口其5艘老舊的輕巡洋艦即將退役,急需新的輕巡洋艦作爲替換,因此將建造4艘排水量各爲8500噸的最上級輕巡洋艦。

相對於他國同期巡洋艦,熊野號的武備和防禦十分強大

1931年日本批准了4艘最上級的預算,日本海軍提出新艦必須兼顧火力防禦和速度,其彈藥庫和動力艙各自可以抵擋203毫米和155毫米艦炮在標準交戰距離的射擊,最大速度不低於37節,並可以在14節巡航狀態下航行八千海里,武器方面不但會魚雷,還有5座三聯裝155毫米艦炮,值得注意的是最上級還特別強化了艦體結構並給炮塔區保留了足夠空間使其可以在未來換裝重巡洋艦標準的雙聯裝203毫米艦炮。這種苛刻要求被限定在8500噸範圍內顯然強人所難,號稱鬼才的設計師藤本喜久雄提出用焊接代替鉚接以降低結構重量。但藤本的設計秉承了高雄級龐大的艦橋以容納火控、指揮等設備,這立刻招來質疑,有人認爲這種設計會導致重量增加並最終導致重心和整體穩定性惡化最終影響主炮齊射的彈着點散佈面。就在最上級建造前夕,日本海軍第四艦隊在演習時因強颱風導致多艘艦艇重創甚至傾覆沉沒,其根源就在於長久以來日本艦艇過度強調武備而忽略穩定性,這也導致藤本被迫下課,而最上級的設計也被另一設計師福田啓二接手。

以輕巡洋艦名義建造的熊野號實際噸位遠超重巡洋艦

福田認爲新設備可讓艦橋的體積大幅縮小,因此最上級最終的艦橋比高雄級小得多,前主桅也儘可能小型化,爲避免殉爆破壞艦橋和動力系統,其幹舷高度也大幅降低,其魚雷發射管也被移動到航空甲板下方,而小型機庫也被預備測距儀和主炮火控系統代替,其船底還增設了排水系統。熊野號和姊妹艦鈴谷號由於開工較晚所以進一步降低了上甲板到中部甲板的距離,鍋爐總數也從10個降低到8個,而最上級前三艘服役後又發現焊接艦體在高速時出現了強度不足問題,所以不得不返廠改裝。此時還未徹底完工的熊野號則直接在船臺上加強了結構,其主要工程包括增加結構鋼比重,防雷突出部寬度提升等。所以最上級徹底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徹底服役時已到了1938年初,自建造到服役耗時4年,以明顯超重換來了穩定性和安全性保證。據日軍絕密檔案記錄,熊野號實際完工後其滿載排水量已激增到1.37萬噸,遠超過條約規定的重巡洋艦標準,更遠超過輕巡洋艦水平,這種代價就是速度明顯低於預期,熊野號配備的四臺艦本式蒸汽輪機總動力接近15萬馬力,按理說功率十分強勁,但由於艦體超重最終導致該艦試航時的速度僅有35節,雖然這一水平依舊明顯超過英美同類,但依舊被日軍認爲略慢。

熊野號也配備了威力巨大的93式氧氣魚雷

熊野號主裝甲帶厚度爲100毫米外帶20度傾斜,並通過逐漸削減厚度(100毫米至65毫米至25毫米)的方式延伸到水下,使其對魚雷和水中彈的防禦都明顯超過了歐美同類。而且熊野號的彈藥庫長度較大,所以主裝甲帶長度也比其他姊妹艦有所提升,其前後彈藥庫段由95-140毫米厚度不等的裝甲包裹,動力艙和彈藥庫之間的隔倉裝甲厚度爲65毫米,其防禦效果超過此前的高雄級,更超過英美巡洋艦。熊野號的動力段和彈藥庫段裝甲也分別達到了35-40毫米,兩側還有20度傾斜的均質裝甲,指揮塔舵機艙以及煙道附近厚度也大大強化,分別由30-100毫米厚度裝甲包裹。雖然其炮塔正面和底座厚度僅爲25毫米,一如此前的日軍巡洋艦,但其炮塔中軸厚度卻達到了75-100毫米,所以即使其炮塔本身被擊穿也不會因爆炸危及彈藥庫發射藥。由於其防禦水平設計十分出色,所以後來的利根級巡洋艦也秉承了這種思路並進一步升級,他國後世艦艇研究學者直言熊野號的防禦設計堪稱當時巡洋艦家族中的優秀典範。

熊野號和其他日艦配備的96式高炮根本無法應對美軍密集轟炸

熊野號及其姊妹艦們最終被稱爲驚人的違約艦不但因其噸位和防禦力,還因爲其武器強大,該艦最初配備15門新型155毫米艦炮,其精度和威力本就在同口徑武器中名列前茅,但後來日軍考慮其對付重巡洋艦時穿甲不足,後來爲其換裝10門203毫米艦炮,其125公斤穿甲彈不但射程遠威力大,而且具有類似魚雷的殺傷效果。外加最上級穩定性和火控水平較好,所以其射擊精度也明顯超過此前的高雄級,實戰中的威脅更大。此外熊野號還配備了4具迴旋範圍105度(電動驅動時僅需5.3秒即可完成迴轉)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配備了24枚可怕的93式氧氣魚雷,當時這種魚雷在射程和威力方面可謂首屈一指。然而與其強大對海作戰能力形成對比的是,其防空能力卻十分薄弱,該艦即使在改裝後也只有8門127毫米大型高炮和一些早已無法滿足要求的25毫米機關炮,根本難以應對美軍大機羣,這也埋下了其後來覆滅的隱患。

珍珠港事件讓美軍醒悟,同時也讓日軍原定計劃無法進行

熊野號及其姊妹艦預定的任務是利用性能優勢壓制爲美軍戰列艦護航的巡洋艦羣,隨後伴隨其他巡洋艦和驅逐艦接近美軍戰列艦部隊進行密集的魚雷齊射以對其帶來毀滅性打擊,進而降低己方戰列艦在最終決戰時的壓力。然而珍珠港事件中日軍航母艦載機瞬間重創了美軍戰列艦部隊,一時間讓熊野號在內的諸多日軍水面艦艇失去了用武之地,也讓美軍立刻醒悟後重新確立了以航母戰鬥羣爲核心的新時代海戰思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熊野號曾編入日軍南下艦隊並在孟加拉灣參與了對英國航運的攻擊,並擊沉多艘運輸船。中途島海戰中日軍損失四艘航母慘敗後,熊野號及其三艘姊妹艦所在的第七戰隊一度試圖接近中途島試圖發動炮擊,但最終卻因規避美軍潛艇而導致撞船事件,熊野號和鈴谷號只能先行逃走,而事件中負傷的最上號卻被美軍飛機重創,而三隈號更是被擊沉。此後圍繞所羅門羣島的戰鬥中熊野號不但曾在夜間炮擊了瓜島美軍機場,還曾和其他日軍巡洋艦戰列艦一道成爲日軍航母編隊的護衛力量參與了東所羅門和南太平洋海戰,但並無明顯戰績。縱觀該艦戰爭中期的表現,其強悍的對海作戰能力根本沒有派上用場,反而由於其防空能力不足導致該艦在1943年7月被美軍魚雷機擊傷,被迫返回基地維修。

在美軍飛機空襲中倖存也說明熊野號的防空指揮戰術相對得當

在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和航母遭到毀滅性打擊的馬里亞納海戰中,熊野號等日軍大型水面艦艇依舊沒有建樹。而萊特灣海戰中日軍只能依靠其建制基本相對完好的水面艦隊以拼死方式突擊美軍登陸場,熊野號被編入慄田健男指揮的第一遊擊艦隊,但該艦隊自1944年10月23日從文萊出發後就一路遭到美軍潛艇和飛機的攻擊,先後各有兩艘重巡洋艦沉沒或重創撤退,著名的武藏號巨型戰列艦也被空襲擊沉。由於美軍主力哈爾西艦隊被日軍航母引開,所以慄田艦隊最終在25日抵達菲律賓薩瑪島附近並和美軍第七艦隊的護航航母編隊交戰,戰鬥中熊野號和其姊妹艦鈴谷號衝擊時卻遭到美軍多艘驅逐艦的拼死攔截,其中約翰斯頓號驅逐艦在近萬米對日軍發射了10枚魚雷,按理說這種距離的攻擊沒有準頭可言,但熊野號卻高估了美軍魚雷的速度最終在第一次規避完成後提前恢復原航線,最終導致艦首被其中一枚魚雷徹底炸飛。距離爆炸導致其整個前部面目全非,速度也降低到10節,最終熊野號只得蹣跚撤回菲律賓科隆灣,而不久後其姊妹艦鈴谷號則直接被美軍飛機擊沉。第二天,熊野號又被美軍艦載機圍攻,由於被重創後無法高速機動,熊野號相繼被三枚重磅炸彈擊中,不但左側撕裂大量進水,而且煙囪和鍋爐附近也被直擊,兩座高炮和一部雷達被炸飛,其八臺鍋爐幾乎徹底癱瘓,最大速度僅剩下2節。眼看熊野號被濃煙烈火籠罩,美軍飛機也開始停止攻擊,藉助這一契機,熊野號的損管人員以開掛級的表現將其引擎逐漸修復並在遇襲一小時後將速度再次提升到10節。

熊野號也曾先後躲過美軍潛艇的幾次攻擊

此後熊野號的指揮官人見錚一郎認爲隨着美軍反攻加快,在科隆港、巴拉望島或民都洛島附近都不安全,所以他下令熊野號前往維修和防空體系較完善的馬尼拉,他希望在此大修後回到日本。28日清晨,熊野號最終抵達該地,並和海戰中負傷的那智號和青葉號巡洋艦一道接受了大修,至此熊野號真正暫時倖存,並在一週後修復了幾臺鍋爐,可以達到15節巡航速度。11月5日凌晨,熊野號和青葉號離開馬尼拉並會同一支護航隊試圖轉道高雄回到日本,雖然提前出航使其躲過了美軍艦載機的幾次空襲(未能一道轉移的那智號則被美軍飛機當場擊沉),但短暫停留在聖克魯斯的日軍艦隊卻在6日清晨撞上了美軍多艘潛艇組成的封鎖線,自9點左右開始至少有四艘美軍潛艇開始將傷勢未愈的兩艘日軍巡洋艦當成主要目標。雖然熊野號一度勉強以不利落的腿腳躲過了前幾次美軍潛艇魚雷齊射,但最終卻在當日10點48分貝兩枚魚雷擊中艦橋下方和右前方引擎室,巨大爆炸導致其速度僅剩下2節,而且迅速發生了11度傾斜。美軍潛艇鰩魚號原本試圖逼近後徹底將其擊沉,但卻意外撞到了珊瑚礁導致受損,藉助這一寶貴良機,熊野號最終在一艘油輪協助拖航和損管隊員拼死搶修後恢復了平衡,最終在7日清晨回到了聖克魯斯港。

日軍資料記錄了熊野號兩次遭到美軍飛機和潛艇沉重打擊的情況

隨後十幾天裏,雖然持續性強颱風一度導致美軍艦載機空襲無法進行,但也導致殘破的熊野號被破壞地七葷八素甚至差點因風浪擱淺。然而在日軍損管隊員和日本工程師努力下,該艦居然又在20日恢復了部分動力並能夠以6節速度航行,這無疑給人見艦長和日軍官兵注入一針強心劑。然而25日天氣放晴後美軍艦載機再次來臨,日軍一支運輸船隊被迅速消滅,而提康德羅加號航母的30架魚雷機和轟炸機也在當日下午兩點半瞄準了熊野號,雖然熊野號的高炮竭力抵抗,但依舊在接下來的近20分鐘內先後被4枚炸彈和至少5枚魚雷擊中。由於攻擊強度大且間隔時間短,熊野號的多處艦體發生大量進水並在幾分鐘內傾斜到45度,讓人不敢相信的是熊野號居然在損管隊員搶修下又堅持了半小時才傾覆沉沒,而此前還擊落了4架美軍飛機!據統計,該艦自萊特灣海戰到沉沒先後被7枚炸彈和8枚魚雷擊中,還被颱風嚴重破壞,一艘巨型戰列艦幾乎都難說自己一定挺得過來!熊野號多次死裏逃生,必然要歸功於其損管團隊的表現,事後美軍戰史學家總結該艦的損管水平甚至超過了美軍同行。

熊野號經歷了難以想象的高強度打擊後最終沉沒

後世一些相關太平洋戰爭的作品往往提到中途島海戰中日軍四艘航母被轟炸後迅速殉爆以至於在大火中無法挽救,而大鳳號和信濃號兩艘新的大型日軍航母也在被潛艇魚雷命中後最終因損管不當沉沒;反觀美軍企業號、富蘭克林號等航母卻相繼挺過了沉重的打擊最終倖存,所以日軍的損管必然遠不如美軍。然而熊野號的損管表現卻足以讓所有人感到汗顏,對比日軍一些航母的脆弱,一些日軍戰列艦或巡洋艦的損管和生命力卻十分出色,這也從側面說明某個項目上不存在絕對的強弱之分。但即便如此,熊野號等損管表現較爲出色的日軍艦艇所能做到的也不過是在絕對優勢對手面前死的慢一些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