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常德11月27日电 题:湖南桃源:扶贫“小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

记者 邓霞

宽敞明亮的扶贫车间里,何艳平埋头忙碌在生产线上,熟练地将一丝丝铜线“绕指柔”成高频精密电感器的一部分。

何艳平现居住的昌和新村,是湖南常德桃源县杨溪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因小孩在当地读小学,她一直留守家中没有外出务工,养家的重担都压在丈夫身上。今年受疫情影响,丈夫一度无法外出务工,家中一下就断了经济来源。

宜居宜业的杨溪桥镇昌和新村。桃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给安置点配套“扶贫车间”的消息让何艳平看到在家门口就业的希望。今年7月,昌和扶贫车间投入试产,她和几个姐妹通过集中培训后正式上岗。既有了稳定收入又能与家人共同生活,让何艳平感到特别满足,“感觉自己也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

地处湘西北的桃源县户籍人口98.8万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317户56950人,贫困人口比例高,就业扶贫压力大。近年来,该县深入挖掘“扶贫车间”潜力,走出了一条以就近就业为原则、特色产业为支撑、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脱贫新路子。截至目前,桃源县共建成扶贫车间42间,吸纳就业近20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00余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

桃源县西安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春虎常年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也不能久坐,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几个月前,李春虎成为西安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的工人。车间主要生产电子元件,活不累,且按件计工资,他干得颇为得心应手。“我第一个月工资有1300多元,现在每月有2000多,已成功脱贫了。”李春虎说,自己再努力点,不久的将来生活肯定能达到小康水平。

桃源县西安镇扶贫车间主要生产电子元件。桃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了解到,为打造家门口的就业平台,桃源县将42个扶贫车间分别建在5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4个贫困村和9个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且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计件或计时式产业上,技能门槛较低、工人上手快、就业时间灵活,可让贫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除劳动密集型“厂房式”扶贫车间,桃源县还建设有“合作社式”扶贫车间和“居家式”扶贫车间,让农民变股东、民房变厂房。

桃源县理公港镇杨公桥村的富裕合作社,2019年起通过“养殖基地+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基地务工”的模式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全村312户贫困户实现分红全覆盖,5名参加养蜂投劳的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为充分利用农业大县、林业大县、人口大县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桃源县坚持“宜工则工、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原则,着力打造一村一品,让符合条件的乡村合作社提质转型为扶贫车间,已形成芭茅洲红薯粉、菊之味富硒皇菊、富裕系列农产品、唐氏胡蜂等多个推得出、叫得响的扶贫车间品牌产品。

此外,桃源县还有8家“居家式”扶贫车间。该县茶庵铺镇茶庵铺村创业者舒代斌在家创办的电子元件加工扶贫车间,就有固定就业人员31名,其中本村贫困劳动力5名。员工不仅可以在厂加工,还可以将半成品带回家生产,每人每月工资超过1800元。

为“引凤筑巢”,桃源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推出优惠减负“大礼包”,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和创业成本,把车间“引进来”;加大奖补力度,落实人、财、物投入,把车间“扶上马”;成立28支就业扶贫小分队,对所有扶贫车间实行“一厂一策”常态化帮扶,把车间“送一程”。桃源县今年划拨专项建设资金500万元,促成西安、理公港、热市等乡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6个扶贫车间顺利建成。

在西安镇集镇安置小区,食用菌大棚为搬迁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桃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桃源县还紧盯扶贫车间建设发展各个环节,严把准入关、畅通退出关。近年来因证照不全、岗位不足、经营不善等原因被驳回申请的企业有近30家;今年以来已按程序对2家吸纳就业人口不足5人的扶贫车间实施退出。为帮助扶贫车间高效运营,该县还采取“保姆式”全过程跟踪服务,每年举办“春风行动”等暖企惠民招聘会,确保用工有“人”;以集中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方式,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确保生产有“技”;帮助扶贫车间入驻电商平台、协调产品在县内超市上架、直播带货等,确保销售有“路”。

桃源县现有的42家扶贫车间产业已涵盖加工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多个行业,覆盖面大、带动力强,不仅解决了大批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还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大量的本土人才也被吸引返乡创业,全县现有8家由返乡人员建立的扶贫车间,并有不少返乡人员在扶贫车间担任管理和技术骨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完)

【编辑:房家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