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四大虛”之說,筆者認爲應該加上一虛,就是小說家的筆。比如在《三國演義》裏,羅貫中老先生寫夷陵大戰,從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到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用了將近四回的篇幅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這一場重大戰役,尤其寫到蜀軍的聲勢,那更是極盡誇張之能事:“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好傢伙!整整七十五萬人馬!簡直是旌旗蔽日,更可以投鞭斷流了。要真是有這麼多的人馬打過來,我估計孫權根本就不準備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哈!

爲什麼說“虛”?事實上蜀國的人口在三國中是最少的,據《三國志·後主傳》注引《蜀記》:“(劉禪)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意思是到阿斗兄劉禪投降的時候,蜀國也只有九十多萬人,要是讓七十五萬人出征,估計連十歲的孩子也得拿着紅纓槍上戰場了!

但我們不能責備羅先生,寫小說就得有這個虛構的本事,筆下能流出大江大河纔是高人。

那真實的夷陵之戰劉備到底帶了多少人馬?雙方到底各有多少人蔘戰?

先說這場戰爭的起因,大家都知道是劉備要爲他死難的二弟關羽報仇,所以重義氣而不重江山,傾全國之兵殺奔東吳。這個不再細說,但要提醒大家的是,關羽不僅丟了荊州,損失的人馬也有數萬人,這也是讓蜀國實力大損的事。

有不少文章說,劉備僅帶了五萬餘人,而東吳一方派出的也是五萬多人,雙方勢均力敵。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雖然損失了荊州兵馬,但蜀國的兵力還不止這些。總結蜀國的亡國教訓,筆者認爲它是死於“窮兵黷武”,這是一個十分好戰的國度,所以劉備既然親自出馬,還準備血洗東吳,五萬餘人是遠遠不夠的。

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御魏兵,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得留下不少人馬。除去這些,劉備可以調動的兵馬應該還在十萬以上,包括後來加入的五溪蠻夷一萬餘人。《中國戰爭史》第四卷認爲,劉備的總兵力爲“約十萬人”。《中國軍事通史》也認爲劉備總兵力“約近十萬”。沒有這樣的強大軍事力量怎麼威懾東吳?東吳的十幾萬人馬難道是喫豆腐的?劉備真的被仇恨衝昏了頭腦?

據《三國志·文帝紀》卷二所引《魏書》記載:“劉備支黨四萬人,馬兩三千匹,出秭歸。”這是一個確切的數字,可以看作是劉備的先頭部隊,那麼他的全部兵馬加上中軍部隊四萬人左右,及虎威將軍趙雲率領的後援部隊有近兩萬人。還是十萬人,可以用陳毅元帥的詩給他們打打氣:“旌旗十萬斬閻羅”。

那東吳一方到底派出多少人迎敵呢?這倒有具體的數字,據《三國志·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衆來向西界,權命遜爲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萬人拒之。”

接下來說這場戰役的過程:夷陵之戰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猇亭火攻。吳將朱然領兵5000人,走水路截斷蜀軍後路,放火引起騷亂,跟步兵聯合前後包抄,蜀將馮習所督前軍四萬人擠在山谷,全軍覆沒。《三國志·吳主傳》記載爲:“臨陣所斬,及投兵降者數萬人”。這是“火燒連營”的由來。

第二階段是涿鄉水戰。蜀軍以已之短鬥敵之長,他們的水軍本就不敵東吳的精銳水軍,此一戰可認爲全軍覆沒,“死者萬數”。江北黃權部隊的後路也被徹底切斷,他不願投降,只好率領5000人投降了曹丕。

第三階段是馬鞍山之戰。蜀軍被陸遜包圍,劉備收攏所有主力殊死抵抗,結果依然如《三國志·陸遜傳》所載:“(劉備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劉備只能從石門山倉皇逃跑。同時,五溪蠻夷也戰敗。

這加起來可就六七萬了,最後在永安劉備僅率殘部數千逃回,所以蜀軍戰損計在8萬以上。

據《傅子》所載:“權將陸議(即陸遜)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應該是有譜的。

“夷陵之戰” 仍然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才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爲三國的“三大戰役”。如果雙方人數接近,那戰敗的劉備也不至於那麼耿耿於懷,最後還被活活氣死。

經此一戰,蜀國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百般努力,屢次北伐,所能調動的兵力最多也就十五萬人左右。

夷陵之戰是蜀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多年積攢下來的兵力物力損傷殆盡,前期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因爲各種原因凋零了大半,從此蜀漢就走了下坡路。

參考書籍:《三國志》《傅子》《三國演義》《中國戰爭史》《中國軍事通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