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著名的“十元帅”和“十大将”都是在这一年授衔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解放军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曾经两次计划实行军衔制,但又两次放弃。这是怎么回事呢?

1937年,国共两党正式开始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为了与友军部队和蒋介石打交道,八路军、新四军的不少高级指挥员对外临时使用国民政府的军衔,比如朱老总就是“国军上将”。

1939年5月30日,八路军总部正式下达了《八路军司令部关于建立等级制度训令》,计划在八路军内展开评定军衔的工作,建立军衔制。然而就在1939年,全面抗日战争逐渐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相持阶段,以敌后游击为主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部队没有开展建立军衔制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国民党也掀起了反共高潮。1942年4月24日,中央发布《军队中暂不规定等级军衔》的命令。

抗日战争胜利后,进步人士和全国人民希望停止内战并建立联合政府,中共顺应人民的需求与国民党展开谈判。1946年,国共达成了《停战协定》,旧政协会议也通过了关于改编两党部队的决议。

为了适应联合政府对两党部队的改编和部队将归联合政府指挥的需要,中央军委在1946年2月24日发布《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第二次计划建立军衔制,而部队的评衔工作也随之展开。

然而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在1946年6月撕毁《停战协定》,解放战争爆发。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解放军只能放弃建立军衔制的计划。后来又由于各种原因,解放军直到1955年才建立军衔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