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著名的“十元帥”和“十大將”都是在這一年授銜的。但鮮爲人知的是,解放軍在新中國建立之前曾經兩次計劃實行軍銜制,但又兩次放棄。這是怎麼回事呢?

1937年,國共兩黨正式開始第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爲了與友軍部隊和蔣介石打交道,八路軍、新四軍的不少高級指揮員對外臨時使用國民政府的軍銜,比如朱老總就是“國軍上將”。

1939年5月30日,八路軍總部正式下達了《八路軍司令部關於建立等級制度訓令》,計劃在八路軍內展開評定軍銜的工作,建立軍銜制。然而就在1939年,全面抗日戰爭逐漸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在戰略相持階段,以敵後遊擊爲主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部隊沒有開展建立軍銜制的環境和條件,而且國民黨也掀起了反共高潮。1942年4月24日,中央發佈《軍隊中暫不規定等級軍銜》的命令。

抗日戰爭勝利後,進步人士和全國人民希望停止內戰並建立聯合政府,中共順應人民的需求與國民黨展開談判。1946年,國共達成了《停戰協定》,舊政協會議也通過了關於改編兩黨部隊的決議。

爲了適應聯合政府對兩黨部隊的改編和部隊將歸聯合政府指揮的需要,中央軍委在1946年2月24日發佈《關於軍隊整編的若干問題的指示》,第二次計劃建立軍銜制,而部隊的評銜工作也隨之展開。

然而蔣介石的國民黨反動派在1946年6月撕毀《停戰協定》,解放戰爭爆發。在激烈的戰爭環境中,解放軍只能放棄建立軍銜制的計劃。後來又由於各種原因,解放軍直到1955年才建立軍銜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