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舉制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1904年甲辰科)考試爲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年整,共產生736位狀元。

科舉分爲多個科目。隋始設進士科,唐又設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經等科目,武則天親行殿試,增設武舉。諸科中以明經最易,進士最難,有“三十老明經,四十少進士”之說,後以進士科爲常設。

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止,共有592人,有籍貫記載的,共357人。

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佔全國總額的61%。南方籍貫的狀元僅44名,佔全國總額的39%,北方籍狀元具有一定優勢。

元明清三代狀元籍貫的地理分佈與前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約佔全國總額的14%;南方狀元則有168名,約佔86%,南方籍貫狀元在數額上形成了較大優勢。

唐朝時期,我國狀元主要出現在北方地區。北宋時期,狀元南北分佈基本相當。明清時期,我國狀元主要發佈在南方,而且集中在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區。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佈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

出現這種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發展的趨勢,主要是經濟原因。隋唐時期,我國經濟重心主要在北方。兩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已經南移。明清時期,我國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已經鞏固,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狀元出現較多的省份,都是我國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