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莊皇太后歸天之後,康熙皇帝並沒有將她立即下葬,而是選擇將祖母孝莊皇太后先暫時放在了清東陵外的“暫安奉殿”裏,這一放足足高達37年。很多人第一時間會將康熙皇帝的這種舉動歸結到不孝順這三個字上,不過事實背後的真相正相反,正是康熙皇帝太孝順,他才足足把自己祖母的屍體存放了高達37年之久。

這一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康熙皇帝自己所能左右的,他也想盡快的將自己祖母的棺木安置好,畢竟自古以來就有着“落葉歸根,入土爲安”的說法,只是孝莊太后臨死之前的囑咐和清朝皇陵規矩發生了違背,這也是孝莊太后這一輩子給康熙皇帝出的一個難題。01還原孝莊太后臨終前的遺命《清史稿》中記載:“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衆,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公元1687年(即康熙26年),孝莊太后因病歸天,從清史稿當中的記載,我們能夠明顯看到,孝莊太后並不想死後和皇太極合葬,究其原因,其實並不像清稿當中記載的那樣,只是因爲皇太極餘生並未寵幸過孝莊太后,如若不是順治帝即位,不憑藉“母憑子貴”的話,孝莊太后後期很難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其實身爲孫兒的康熙帝也明白祖母的意思,祖母從小到大就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傾注了太多心血,所以不管孝莊太后立下怎樣的遺囑,康熙皇帝都會盡力去照辦,除了盡心盡力以外,而且一定要按照祖母遺囑去做好。

02三十七年的擱置,康熙一直很犯難

我們暫且先拋開孝莊太后留下的遺囑,把着眼點放在清朝皇家祖制上,不管是在孝莊太后之前,還是在孝莊太后之後,皇后都應該和皇帝合葬,而且合葬的規矩是同陵同穴。可是如今如果真的要按照孝莊太后的遺囑來執行的話,那麼康熙帝不就很明顯的違背皇家祖制了嗎?

面對祖母的遺囑,和清朝帝王的祖制,康熙帝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但是執行的速度卻很緩慢,前前後後大概用了37年的時間。不是康熙帝不想速成,而是孝莊太后留下的遺囑,實在太難實現。

“既不想和皇太極合葬,又不能太破壞祖宗規矩”,那爲什麼不按照孝莊太后的遺願把她安葬在自己的兒子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陵墓的旁邊呢?縱觀清朝之前的歷朝歷代皇家陵墓,似乎也並沒有母親陪葬在兒子陵墓附近的典型。其次,更爲關鍵的一點是,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以來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皇帝的陵墓,也就是孝陵,位於昌瑞山,是整個清東陵園區規格最高,等級最高的一座陵墓了。如果讓祖母孝莊太后的陵墓放在皇阿瑪陵墓的旁邊,看似是完成了孝莊太后的遺囑,但其實又不能凸現出孝莊太后地位的尊貴,因爲孝陵旁邊實在是再難尋覓到一塊兒風水寶地了。

03康熙駕崩,雍正着手解決

爲什麼康熙皇帝不再在暫安奉殿下挖掘地宮呢?這一點我們無從下手分析,但後來關於孝莊太后陵墓的問題,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是新繼位的雍正皇帝解決了這個事情,他雍正皇帝正式採取了在暫安奉殿下挖掘地宮陵墓的舉動。雍正帝的這個舉動,堪稱完美,一方面雍正地把握住了時間節點,另一方面,雍正帝在考慮事情上很靈活。

歷時37年,康熙帝也沒能實現爲祖母修建合適陵墓的願望,爲了妥善安置祖母的棺木,康熙帝不得不暫時在清東陵外,在短時間之內加派人手修建了暫安奉殿。孝莊太后的棺木就放在殿堂的寶座上,然後康熙帝命人將殿門永久用土掩埋,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座地上陵墓,但這也是康熙帝的權宜之計,因爲他在世的時候,實在是想不到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安置孝莊太后的棺木了。

直到康熙駕崩歸天,如何遵照孝莊太后的遺願進行安置,這個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自然而然就留給了雍正帝。雍正帝上臺初期,一直都爲國事鞠躬盡瘁,直到公元1725年,也就是雍正三年的時候,雍正帝纔開始着手這件事。我們上面也提到了,雍正帝把握住了時間節點,因爲1725年是孝莊太后嫁給皇太極後的100年;其次,孝莊太后的棺木一直暫放在暫安奉殿內,同時期的康熙年間風調雨順,而且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雍正帝便由此入手。

雍正認爲暫安奉殿這塊地風水很好,而且位於清東陵旁,也是比較符合太祖母的遺囑,所以雍正帝決定開挖地宮陵墓。最終,困擾了康熙帝幾十年的問題,終於在雍正三年被解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