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寂寂无名的市井无赖,好不容易混到了泗水亭长,到杀了县令起义成为沛公,至推翻暴秦成为汉王,最后稳坐一代帝王宝座,开创了一个汉朝盛世。他上半生平平庸庸,下半生极其丰富,40多岁才大器晚成,实现了超级逆袭的人生。

汉高祖刘邦其一:贵在自知

刘邦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常常被项羽嘲笑是贪财好色之徒,鸿门夜宴差点丢了性命,被逼无奈退守蜀中,兵败彭城被困荥阳,受兵权在握的韩信胁迫……

打仗刘邦更是屡遭败绩,在彭城一战中,他率50多万联军却被少自己20多倍的项羽打得丢盔弃甲。

刘邦曾对众人坦言:运筹帷幄,他不如张良;治理国家管理后勤,他不如萧何;率百万之军攻城掠地,他不如韩信;而跟对手项羽相比,更没有那种勇武气魄,这些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都有详细记载。

刘邦的话,高度概括了他人的长处,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他还自检自查,作为一代帝王,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启示:欲先知人,必先自知。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个人的发展成长,首先应该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施展自身长处,改善自身的不足,量力而行,才能人尽其才发挥内在潜能。

刘邦与初汉三杰其二:知人善用

刘邦善于识人辨人,会根据不同人的特长而量才重用,如妙计安天下的张良,说客郦食其,忠勇的樊哙,出馊主意的陈平,连诛杀功臣也由心机颇深的吕后代劳。

最具代表的是韩信和陈平,两人曾经都有污点。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在那个视声誉如生命的古代,那是奇耻大辱,是最为人所看不起是的事,但刘邦深信韩信的将帅之才,筑坛拜将帮韩信树立威望。陈平曾欺兄盗嫂,名声狼藉,但他口齿伶俐,有辩才和善使诡计,刘邦听信了他的话,极尽造谣抹黑之能事。

反观项羽,明显没有那么多能人奇才,即使有也大多被埋没,所以很多跟随他的人都跑到了刘邦一边。

启示:从古至今,刘邦都是知人善用的鼻祖。他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用人之道,时至今日仍是作为英明的领导必不可少的修为。

败走彭城其三:攻心有术

古语有云:“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事实证明,刘邦不善攻城,但攻心,他却是个中高手。

作为饱经忧患的长者,刘邦心存仁厚,很少有杀戮的负面信息,攻打城池之前总要去问问郦食其能不能和平劝降,所以刘邦的军队在当时被称为仁义之师。他还常常对周围的人嘘寒问暖,与他们打成一片。这与项羽凭武力征服,残暴嗜杀,高高在上对比,往往更能笼络人心。

项羽的不得人心,在败走乌江途中问路,被老农所骗而身陷沼泽中就可见一斑,也算是悲催了。

刘邦的攻心术,往小了方面说,他能读懂自己,还能读懂别人,利用身边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攻击对手的软肋,往大了方面说是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

启示:刘邦曾对韩信说了这么一句话:“论攻城,我不如你韩信,但论攻心,你比我还稍差几许。”时代不同,在当今和平年代,虽然没有了过去的纷争乱世,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城府。

鸿门风云其四:懂得隐忍

生逢乱世,适者生存。刘邦由弱小到强大,多次于危机中逢凶化吉,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性格中的隐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起初,刘邦义军很弱小,面对强大秦国军队,他只能选择依附项羽这棵大树,被冷嘲热讽是避免不了的事。

鸿门宴时,刘邦拥兵十万驻扎霸上,成为项羽争夺天下的心腹之患,一直想找借口除掉刘邦。刘邦不得不亲自到项羽面前请罪,示弱人前,表示甘拜下风,如果不是这样,刘邦可能做了项羽的刀下魂,历史也将被改写。

楚汉争霸中,刘邦兵败彭城,后被围困荥阳,在关键时期,他不得不低三下四用高官厚禄极力拉拢拥兵自重的韩信。

这些,都显示出刘邦很强的忍耐力,形势比人弱的时候,避其锋芒,蓄积力量而厚积薄发,最终实现了英雄造时势。

启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忍”是一个大学问。所谓世事无常,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特别是在逆境中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往往都会迎来柳暗花明。

刘邦雕塑结语:

楚汉这段历史距今已甚为遥远,许多细节我们不得而知,孰是孰非也无从考证,刘邦的成功逆袭具有必然性,也充满偶然性。

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韩信、项羽等都不失为当时大英雄,但结局无疑是重要的。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应抱以虔诚的态度去了解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处世哲学,今人一样受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