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他的功績顯著,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制度,如度量衡。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秦始皇時期興建了歷史最偉大的運河—靈渠。靈渠連接灕江和湘江,打通了嶺南與中原的水路交通。成爲中國最早的越嶺運河。《史記•秦始皇本紀》還記載他“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拆除六國境內城牆,開通水陸交通。秦弛道、直道就是始皇帝時代聯繫南北東西的骨幹道路。(鄭國渠是秦惠王時修的)

圖1 2020年11期《中國機關後勤》刊登本文

在那些偉大的工程之外,秦始皇還大文化的創立者。他稱帝后將《周禮》的山川祭祀制度化起來,江河祭祀納入國家禮制。秦始皇與黃河的淵源則是充溢着文化的深長與情愫,也是歷史時期帝王少有的。秦始皇爲黃河做了兩件事。一是給黃河改名,二是爲黃河建祠以祀河神。

標榜以德治天下,改黃河爲“德水”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更名河曰德水,以爲水德之始”。這裏的“河”指的是黃河。爲什麼秦始皇要把黃河改名爲“德水”呢?緣故是這樣的,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始循環的原理進行推求,認爲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了周朝,就必須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過的水德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系統觀,是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爲五種性質的事物,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最早見《尚書·洪範》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相剋是指兩類不同五行屬性事物之間關係是相互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周爲什麼是火呢?是秦王室以黃帝爲自己祖先,所推導得出的。推導過程是:黃帝土德→少昊木德→顓頊金德→帝嚳火德→帝堯水德→帝舜土德→夏禹(夏朝)木德→商湯金德(商朝)→周文王火德(周朝)→秦水德 。所以,秦始皇要鞏固他的統治,使秦王朝從二世、三世直至萬世,讓它的傳遞無窮無盡,千秋萬代延續下去,就要取“以水克火”的之意,所以把黃河改名“德水”。同時還規定了“改年始”:規定現在就是水德的開始,並將每年的起始月改爲十月初一,羣臣入朝賀歲都從十月初一開始。還有,崇尚黑色,由於五行中水對應的顏色爲黑色,所以秦朝規定其衣服、旌旗和符節的顏色都是黑色。另外,因爲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號陰爻叫做“元”,就把數目以十爲準改成以六爲準,所有的符節、法冠都規定爲六寸,車子的寬度爲六尺,以六尺爲一步,駕車的馬爲六匹。

圖2 秦始皇像(圖片源自網絡)

秦始皇把黃河改名爲德水,一方面是按照五行的相剋理論,認爲推翻周朝,秦得天下是順應天意;另一方面顯示出秦始皇所秉持的治國理念,以水德治天下,以法家理論爲治國指導思想, 制訂頒佈了秦律,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鞏固中央集權,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融合,起到到很大的作用,這些也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設河祠爲國家管理江河立威權

山川祭祀源自古老的自然神崇拜,商周以來演變爲諸侯祭祀,以山川代表“天下”,對河流的祭祀不僅僅是統治者對一方土地祈福,更是皇帝或諸侯對江河所有權的宣示。春秋戰國以來對黃河的祭祀已經成爲周王室和各諸侯必不可少的政治活動。

圖3 嶧山刻石

圖4 會稽刻石

秦統一六國後,基本開始恢復了山川祭祀制度。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記載:“及秦並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講的是從五帝以來到秦,各名山大川有的時候在諸侯掌握中,有時候在天子控制下,祭祀它們的禮儀有增有減,各個時代各有相同。無法一一記錄。秦統一天下後,秦王朝廷命令祭祀官員按照規定祭祀名山大川,從此纔有案可查。四條大川第一是黃河, “水曰河,祠臨晉”,是指秦在臨晉(現在的陝西大荔)設立祠廟祭祀黃河。秦始皇重視黃河祭祀,把黃河祭祀納入國家祭祀名山大川的活動中。秦始皇的這一舉措使得春秋戰國以來,諸侯紛亂,祭祀儀禮各異得到了改變,使江、淮、河、濟的四瀆祭祀從國家文化意識層面得到了統一。秦開始規定大江大河設祠的地點和相應的儀禮,規定黃河在春天解凍、秋末封凍及在冬天舉辦報酬河神的祭祀。由於秦始皇規定在臨晉的祠廟祭祀黃河,這個地點成爲後代國家公祭黃河的主要地點,漢承秦制,在漢朝《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臨晉,故大荔,秦獲之,更名。有河水祠。”大荔在商周時,爲古芮國及同國所在地,春秋時戎狄沿洛河進入,建立大荔戎國。秦厲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將黃河兩岸今山陝交界區域盡數納入秦國。秦統一六國後其地設臨晉縣。臨晉是秦最早的文化地域,臨晉河神廟是祭祀河神最早的神廟。歷朝歷代隨着水利工程的建設,河神祠不斷增加,如今陝西韓城,山西芮城,甘肅臨夏,寧夏中衛的河神廟,都是黃河沿岸重要的農業區,是灌溉工程密集的地方。而河南武陟、濮陽,山東東阿,江蘇沛縣、淮安等地的河神廟則都是建在黃河重要險工段。河神廟既是祭祀的地方,也衍生爲水利工程管理的場所。祭祀黃河既祈求風調雨順,黃河安瀾,又是凝聚力量,溝通官方與民衆的紐帶。

圖5 黃河流域示意圖(圖片源自網絡)

漢代承秦制繼續完善國家四瀆祭祀制度。國家祭祀四瀆的地方修專祀的祠廟。長江,於四川成都置江瀆祠;淮河,在河南桐柏設淮瀆祠;河瀆廟在臨晉;濟水,在河南濟源縣有濟瀆廟。

說到秦始皇與文化的淵源,人們往往聯想到他的焚書坑儒。其實秦始皇的山川祭祀表現出民族的大文化觀。自秦以往,崇拜黃河、敬畏黃河、尊重黃河,沁入了中國人血脈之中,演變爲民族的文化基因。秦始皇的文化貢獻也應該用歷史的眼光去解讀。

作者簡介:牛志奇,水利部財務司副司長(正司級),研究員。

THE END

(總第431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