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秦始皇在華夏民族正式建立封建帝制開始,農民起義就油然而生。秦末有陳勝吳廣起義,漢末有黃巾軍起義。就連一向富裕的宋朝,都出現過宋江和方臘起義。在衆多農民起義中,明末的李自成起義無疑是個另類。他不僅給了大明王朝致命一擊,甚至直接帶領着起義軍攻下了北京城,顛覆了大明王朝。雖然李自成佔領北京僅僅十八天就被清軍擊敗。但是能以低微的身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整個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中,也只有劉邦和朱元璋能做的比他更好了!

其實在李自成起義的過程中,明軍也曾多次將李自成團團圍困。但每次都因爲一些偶然事件,使得李自成死裏逃生。那麼李自成究竟是如何從大明朝廷的網中多次逃走的呢?大明朝看似偶然的滅亡時間中,又存在着哪些必然呢?

1、 闖王李自成的成功之路

李自成原本是甘肅銀川的一個驛站小吏,崇禎皇帝繼位之後,朝廷爲了削減開支,在全國大規模裁撤小吏,不巧李自成也是其中之一。丟了穩定工作的李自成,只有跟着闖王高迎祥走上起義的道路。高迎祥戰死後,李自成繼任闖王的位置。最開始李自成也是幾經生死,不過還是憑藉中原大災荒的機會,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一時之間百姓紛紛支持李自成的軍隊。最終李自成一路北上,直接攻克了明朝首都北京。當然明朝在和李自成的對決中,也不是完全沒有消滅李自成的機會。只是每一次都被李自成逃走了。

2、 李自成奇蹟一般的突圍

崇禎七年,明軍在陳奇瑜的調動下,集結各省兵力,合圍之勢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的軍隊直接被驅趕到險峻的車箱峽中,指揮被明軍四面合圍。情急之下,李自成想到了"詐降"的辦法。他先是買通了明朝官員,使明軍相信了他接受招安的請求。而後在明軍準備將農民軍殘部遣散回籍的途中,帶人殺掉了安撫官員,並再一次豎起了起義的大旗。

而後李自成率部左衝右突,最終收編了散落各地的餘部。但此時的明軍依然有很強的戰鬥力,人數上也是明軍佔優勢。明軍將領楊嗣昌,統領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在配合洪承疇、孫傳庭軍隊,把李自成打的節節敗退,最後李自成雖然成功突圍,但身邊也僅剩下十幾人。無奈之下,只有躲進了商洛山中。

逃入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剛喘了口氣,明軍就又圍了上來。此時的李自成可以說是傾家蕩產、損失慘重。他身處連綿的羣山之內,手下又僅剩十幾人,形式比當年兵敗垓下的項羽和被困麥城的關雲長都要危險。當年項、關二人皆有萬人敵之勇都逃不出去,何況是他。然而李自成最後卻奇蹟般的,從商洛山逃走了。

其實在河南出現大饑荒之前,類似與商洛山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但是李自成每次都能在明軍的重重包圍下逃走。這究竟爲什麼呢?

3、 人少的優勢和清軍的配合

李自成之所以能多次憑藉幾十人的殘兵,突出明軍的重重包圍原因還是有很多的。首先一點就是,羣山密林之間特別有利於幾十人的小股部隊藏身,而不利於大部隊行軍和搜查。李自成每次兵敗,都會想方設法的逃到羣山密林的地形之中。試想一下,在這種地形中想找到一支幾十人,甚至十幾人的小部隊會有多難。

民國時期,東北著名的土匪座山雕張樂山不就是憑藉東北林海雪原的地形優勢,才笑傲江湖整整三四十年嗎!當時日本人出兵去剿滅,都沒能抓住它。當時的座山雕,手下其實也就幾十號人而已。李自成之所以能多次死裏逃生,和他對地形的選擇有着重要的關係。

而會逃只是一方面,關外的清軍其實也無形之間幫了他的大忙。如果明軍能有足夠的兵力,在李自成藏匿的山區內採取重兵圍堵、堅壁清野的方法的話,時間一長,餓也能餓死李自成。可此時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同時出現。除了李自成外,關內還有張獻忠等起義軍,關外還有如狼似虎的清軍隨時準備進攻山海關。

面對內憂外患,明朝由於國力有限,也只有"拆東牆補西牆"。清軍進攻時,把主力軍調到山海關去抵禦外患。當清軍撤退時,再把主力調回國內,對付農民起義軍。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故左失右,多次給李自成機會。拿李自成在被困商洛山之戰來說,即使李自成突圍,只要繼續圍剿,他就成不了氣候。但此時正逢清兵進攻山海關,作爲主帥的孫傳庭和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往遼東前線抵禦清軍,李自成也就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

除此之外,也不排除明朝的官員和將領故意"養寇自重"的行爲。早在明朝中期,明軍中的將領就存在養寇自重的情況。畢竟只有敵寇的存在,才能更好的體現將領的價值。如果敵寇都沒有了,這些將領輕者被冷落,重者可能兵權不保。明朝著名的將領李成梁,就是養寇自重的高手。而崇禎皇帝雖然是勤政勤簡,但他的爲人刻薄多疑的性格,又促進了明軍將領養寇自重的行爲。

都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崇禎繼位後,面對打了敗仗的將軍,無論任何理由,一律從言處理。而有些拼死殺敵但部下損失慘重的將軍也會被冷落被斥責!這種情況下,很多在前線作戰的將領都打起了"養寇自重"的主意。這也是爲什麼李自成能多次死裏逃生的直接原因。

四、明朝滅亡崇禎到底該不該負責

李自成經過多次的死裏逃生,終於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最後還攻下了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對於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大多數人都持同情的態度。覺得他從自己兄長天啓帝手中接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而且他又趕上了著名的"小冰河"時期。但是對於明朝的滅亡,崇禎皇帝真的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答案是否定的,崇禎確實是一位勤政勤簡的皇帝,但他的治國能力確實有待於提高。他在繼位之初,爲了節約國家開支,效仿當年的萬曆首輔張居正裁撤多餘的官吏和職位。但是張居正當年是循序漸進,且有一個固定的裁員標準。而崇禎這裏他只想一蹴而就,也沒設定什麼合理的標準,直接開始裁撤全國的小吏,其中就包括李自成這樣的驛站小吏。最後丟了工作的李自成只有謀反,而明朝也沒有節約出多少經費。畢竟養一個小吏一年花不了多少銀子,真正花明朝錢的是那些高官。

還有就是在官員的任用上,崇禎帝在位十七年,先後換了十九位內閣首輔,平均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要"罷相"一次。這種情況下,每個官員都抱着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態度辦公。而且還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挑別人的毛病和過錯上,這樣的風氣使得大明朝廷的行政效率空前的低下。這種情況下,明朝怎能不滅亡?

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李自成之所以能多次跳出明軍的包圍圈,既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也有清軍在關外威脅的外在因素,以及明朝將領"養寇自重"的行爲。同時關於李自成的崛起和明朝的滅亡,崇禎本人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李自成的成功和明朝的滅亡,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