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7日電 (張燕徵)11月26日至27日,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舉辦。論壇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等三十多位嘉賓共同探討了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網絡安全、風險管理等熱點話題,爲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提出前瞻性的建議,爲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的發展建言獻策。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 來源:主辦方供圖

林毅夫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的經濟像一艘‘航空母艦’,雖然外面的風雨飄搖會對這艘航空母艦有影響,但是我們不是一艘小船,我們還是可以穩定地前進。”他指出,過去中國主要是以出口導向爲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如今已經形成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

金融安全監管要與時俱進

李東榮指出,金融業從業機構作爲金融安全防火牆的第一線,最前沿和重要關口,應該積極履行金融安全責任,落實金融管理部門要求,從理念、制度、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綜合施策,加快建立更加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金融安全管理和保障體系。“應該通過建立試錯容錯機制,完善風險補償措施,申請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等方式,促進安全和發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的平衡。”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指出,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存。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有效地配置資源,通過大數據改善徵信質量,幫助平臺更精確地預測違約率;另一方面也面臨着金融安全、用戶隱私泄露、監管方面的風險。“金融科技帶來的紅利我們要吸收,它帶來的風險和不好的東西,我們就應該把它攔在門外。”

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現場 來源:主辦方供圖

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談及近期市場上的信用債違約,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謝平表示,國有企業出現違約可以看出這些中介機構不夠盡職,反映出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還有缺陷。“國企債券違約反映出交易商協會自律監管有限,長期以來對債券市場的監管沒有像股票市場這麼嚴格重視、有力。債券違約也揭示了債券市場在市場有效性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監管方面還需要加強。”

***絡空間研究院副院長李欲曉表示,要加強數字金融網絡安全的體系化建設,一要嚴格落實金融機構的網絡安全主體責任;二要鼓勵金融機構和網絡安全企業大力開發專用、通用的金融網絡安全的產品、工具和服務;三要完善金融網絡安全的路徑設計,強化金融企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核心崗位人員和產品服務的安全管理;四要堅持在開放環境下的安全能力的塑造,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合作,努力實現金融科技和金融安全核心技術的突破。

談及數字經濟、數字金融領域等壟斷的問題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進入的門檻要永遠是打開的,不管今天是做什麼業務,做信貸、做保險,做投資,不能自己設置壁壘,不讓其他人進來。但是,如果是在一個公開市場上公平競爭,不要去想把它打成三個公司、五個公司,將來就有競爭了,這個恰恰把數字金融和數字經濟的一些優勢給滅掉了。

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現場 來源:主辦方供圖

建議成立數字金融監管機構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新科技來了以後,傳統的金融風險其實沒有降低,局部的風險可能控制住了,但是系統的跨平臺的風險沒有控制住。對於這一問題,李稻葵表示,首先,相關研究要跟上;其次,監測系統要跟上。李稻葵說:“新基建裏面重要的一條,應該是監測的系統。新基建不僅是充電樁,不僅是超高壓輸電網,也應該包括金融安全的監測系統,這個需要花錢去做,而且需要帶動相關的企業一起來做。”另外,李稻葵建議監管層應該成立相對獨立的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的監管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指出,數字金融和新基建,實際上是互爲驅動、互爲發展的,新基建的安全本身是促進了數字金融的安全技術的發展,同時,數字金融本身的安全技術的發展,又反哺了新基建基礎的創新和應用,這裏面運用到了很多的技術,其實是相輔相成,不謀而合的。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支持新基建,體現在某些項目要加快建設,和這個項目打包的綜合開發、連片開發,要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重要意義的凸顯,這樣的PPP的創新機制裏面,既要鼓勵創新,又要保障規範和安全。

據瞭解,本論壇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絡空間安全協會等部門聯合在京舉辦。本屆論壇以“新金融、新基建、新安全”爲主題,討論在金融風險管理、金融科技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旨在推動進一步加大金融業在服務經濟社會與民生保障方面的改革創新力度。

北京市房山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郭延紅指出,當前,房山區正全面積極投入北京市“兩區三平臺”的建設,並且進一步聚焦金融科技安全產業,支持企業加強金融科技安全核心技術的研發,引導金融領域風險防範技術的應用,全力打造金融科技安全產業集羣。(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