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磊磊 見習記者 杜菲菲 通訊員 張瑩瑩 濱州報道

三年獲得六項國家專利、發表論文14篇、曾獲“第三屆山東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大賽一等獎”、“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先進個人”、“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章”……這令人羨慕的成績都出自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傷骨科醫生楊淑野。而在不久之前,楊淑野獲得了“濱州工匠”榮譽稱號,作爲一名骨科大夫、一名奮戰在骨科一線的“醫生髮明家”,楊淑野用實際行動闡釋着他治病救人、爲病人減輕痛苦的赤誠工匠之心。

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視骨科手術牀

讓骨折的小腿動起來,自制外固定牽引裝置幫助患者減輕痛苦

“傷筋動骨一百天”,一想到骨折,大家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都是躺在病牀上動不了的痛苦景象。“用了我的這套裝置,患者可以立馬下地活動!”楊淑野說。

楊淑野自制了PVC管外固定牽引裝置,徹底解決了傳統跟骨結節骨牽引存在的限制患肢在牽引牀上不能活動的缺點。該裝置最大的優點是安裝固定後立即能活動骨折的小腿,可以拄拐下地行走,且材料材價格低廉,大大降低了醫療成本。

“傳統的牽引裝置,至少需要牽引三週的時間,人只能躺在牀上,非常痛苦,長期臥牀還可能導致各種併發症。”楊淑野介紹,用上PVC管外固定牽引裝置以後,患者骨折的小腿可以自如活動,不但讓患者極大地減輕痛苦,同時也減輕了家屬照顧患者的負擔。

安裝PVC管外固定牽引裝置

提起發明這套裝置的靈感來源,楊淑野回憶,當時有一位小腿骨折的患者已在牀上躺了整整十天,在查房時問她感覺怎麼樣。交談中,楊淑野卻被患者反問:“楊醫生,你能不能讓我舒服一點?”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楊淑野,也是這句話讓他從此開始了發明之路。

從那以後,楊淑野借鑑國內外的經驗,自己設計圖紙,結合臨牀實驗,不斷總結、改進,耗時兩年多,最終形成了如今最優的第五代裝置。“一代需要打100多個孔、做一套耗時一個半小時,如今的第五代裝置,只用打8個孔、10分鐘就可以做一套。”

目前該牽引裝置已經幫許多骨折患者減輕了痛苦,並受到了同行的認可。“有一名來進修的四川醫生,非常認同這項技術,他也把這項技術帶了回去,幫助更多的患者減輕痛苦,聽到這個反饋我從心底裏開心!”楊淑野說。

給PVC管外固定牽引裝置打孔

研發可移動兒童牽引牀,讓患兒有更大的活動空間

骨折對於成年人來說,已經很痛苦了,對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更是一種折磨。市面上並沒有專門針對兒童骨折的牽引裝置,孩子只能用成人笨重的牽引牀,而6個月到3歲的孩子股骨幹骨折,一般選擇保守治療,至少需要牽引3周左右時間。

“看着孩子痛苦的樣子,我十分不忍心,一直在想,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種問題。”楊淑野告訴記者,自從自己做了父親,變得更心疼孩子、也更能理解家長的處境了。孩子被笨重的成人牽引牀“困”住,加上孩子看到“白大褂”時天然產生的恐懼,這意味着家長不僅要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還要時刻安撫孩子的情緒。

“有次在電梯間看到送東西的小推車,突然有了靈感。”楊淑野說,可能因爲太想解決一個問題了,看到什麼東西都會聯想、思考能不能用得上。

楊淑野自制的兒童牽引牀

說幹就幹,楊淑野立馬購入兩臺小推車,開始製作兒童牽引牀並投入試驗。“孩子的身形小,躺在小推車上正合適,而且小推車移動方便,家長可以推着孩子四處走動。”楊淑野說,兒童牽引牀一經推出就得到了患兒家長的認可。擺脫了笨重的成人牽引牀,利用小推車改造的兒童牽引牀,因爲其移動方便的特點,孩子可以直接回家進行牽引治療,孩子見不到“白大褂”,消除了緊張情緒,也有利於身體恢復。

使用兒童牽引牀,最快24小時就可以出院。楊淑野告訴記者,孩子雖然出院了,但是治療沒有中止,他時刻和家長保持聯繫,家長通過視頻反饋孩子的恢復情況,直到孩子痊癒,治療才真正結束。

許多家長髮視頻表示感謝,一位兩歲孩子的媽媽說,使用兒童牽引牀之後,不用一直呆在醫院牽引治療,複查出入院時,兒童牽引牀還可以直接放進麪包車,很便利。另一位二胎媽媽說,使用牽引車,她能同時照顧兩個寶寶,在自己家裏就能進行牽引治療,還解決了孩子對“白大褂”的恐懼心理,更利於孩子恢復。

調整兒童牽引牀

研發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視骨科手術牀,解決手術“看不見”難題

骨科手術最大的困難在於“看不見”,爲了“看得見”一般需要藉助X光等透視手段,但是傳統手術牀的骨架卻遮擋了醫生的視線。爲解決這一難題,楊淑野歷時一年,與國資處處長段勇不斷探討摸索,終於成功研發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視木質多孔骨科手術牀,經臨牀驗證具有體位擺放方便快捷、固定牢靠,製作費用低廉等優點,符合骨盆髖臼微創手術對C臂機全方位無障礙透視的要求,爲醫院節約了大量的資源與資金。目前該骨科手術牀已獲得山東省醫務職工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相關專利正在申請。

作爲一名骨科醫生,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但楊淑野並未停下研發的腳步,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努力。“把患者的痛苦看在眼裏,就能瞭解到患者真正的需求。”楊淑野說,“有了想法要大膽嘗試,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想法,但我們真正去做了之後,對患者而言卻大大減輕了痛苦。”

談到榮獲“濱州工匠”這個榮譽稱號,楊淑野認爲他只是做了一名外科醫生應該做的事情,感謝醫院和科室給他的鼓勵和支持。

目前,楊淑野正在研發兒童可用的360度防輻射鉛衣。“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在術中透視及行X線、CT檢查的防輻射鉛衣並沒有兒童專用的,我想研製一款兒童專用的防輻射鉛衣,希望能將輻射對孩子的損害降到最低。”

怎樣能爲患者減輕痛苦,怎樣能爲患者節省醫療費用是楊淑野研發的目標和動力,他表示,設計東西越簡單越好,發明的醫療器械要方便醫生使用,只有醫生都會使用了,才能應用到對患者的診治上。他的電腦上還儲存了很多研發思路和設想,隨着一個一個研發的成功問世,他將造福更多的患者受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