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日正式签定了RCEP 协定,但是这么重要的一个协定,又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经济区,可强化我们的经济,美国为什么没有阻挠?

美国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跟我们打贸易战,接着又对华为芯片禁运,又要封锁中芯国际的生产设备。但是却放任RCEP 签订成功,这不合理吧?

还是说美国尝试过了,但是因为一些原因而失败了?

在今年 2020年日本和美国政府都说要出钱,帮助其在我国的企业回流到自己的国家。那么我们的供应链地位,在 RCEP 之下是弱化了还是强化了?

那么为什么美国阻挡不了?

首先RCEP 协定虽然大家都签字了,但是还是要等待一些成员国的国内核准程序,美国还是有机会阻止的。

在美中大国竞争的大环境之下,美国阻挡 RCEP 的签订很正常。RCEP 在2012年提出,2013年正式商谈,那时候的欧巴马在每一次的 APEC 会议,美国和我们也时常针锋相对。美国的说法是要保护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但是美国不是一个人在和我们针锋相对,是拉着日本一起来针对我们。而东南亚国家就是美国和日本要积极拉拢争取的对象。

这是美国在第一个层次的努力,来阻断我们。第二个层次就是透过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四个国家,他们都和美国签订有安全防御条约。美国这四个盟国就是压制我们的 最有力的武器。还有第三个层次,美国定期在南海自由航行,有的时候是航空母舰,也有时候是巡洋舰或者是神盾驱逐舰,目的就是要提醒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美国来南海是要来保护他们的安全保护他们的主权的。

另外日本还不遗余力地与我们较劲。

主要是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还有在东南亚国家的高铁建设计划这些。另外日本把印度拉进 RCEP,希望印度的加入能够平衡我们在 RCEP 的力量。结果最后证明了印度只是来搅局的。

还不仅仅是如此,美国从2018年3月和我们开始打贸易战,这两、三年来,没有少要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四个国家配合美国对华的贸易政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经限制使用华为的5G通讯设备,日本也有所限制。尤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所谓的五眼联盟国家的成员。透过这三个层次来压制我们。

美国做了这么多的努力还是无法阻挡是为什么?

最简单的说法是日、韩、澳、新,他们也都要生存,也都要发展各自的经济,他们需要和我们贸易,而我们是他们各自的最大的贸易伙伴,那么你说他们会放弃吗?

另外呢,美国虽然给盟国提供安全保护,但却无法提供他们足够的经济贸易的需求,美国无法满足他们的贸易需求,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15个签约国会参与RCEP都有各自的理由。

我们先说说东南亚国家吧!签约的时候许多东南亚国家都是兴高采烈的。长久以来美国忽略了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和经营。美国是等到需要和我们对抗的时候,才来加紧和东南亚国家的接触。

其实东南亚国家也很清楚,他们必须要靠自己,无法靠美国,也无法靠欧盟国家,所以他们在1992年的时候就提出了要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想法,要自立自强。终于在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东南亚国家相当明白,只有团结在一起别人才会重视你,才会理你。

果然我们就来了,于是就有了东盟+1,然后日本、韩国也来了,于是就有了东盟+3。后来又加入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才有所谓的东盟+6。印度在去年底退出了 RCEP 的谈判。

东南亚国家很聪明,他们自己先团结起来,然后再邀请周边的大国,来和他们周旋。虽然东盟都是小国家,但他们团结起来,就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取得了主导的地位,这就是东南亚国家明白形势的地方。

那么澳大利亚呢?自从贸易战以来,澳大利亚一直都是紧跟随着美国在前面打头阵,摇旗呐喊,助威最欢的那个。澳大利亚为什么会签这个条约呢?尽管澳大利亚的意识形态和我们不同,但是澳大利亚还是要跟我们贸易,把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和矿产卖给我们,这就是现实。

这是所谓的,政治意识形态诚可贵,但是经济生活价更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们的地理位置是在南太平洋,但是多年以来他们都有一个困扰,他们属于白人社会,白人的文化,生活形态和想法都跟欧洲和美国相似,但是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亚洲,需要和亚洲国家贸易,必须要和亚洲国家好好地相处。

特别是我们,因为我们是他们的最大贸易伙伴,这就是现实问题。至于日本那就更微妙了,

那都是因为日本想要逐渐脱离离美国的控制,走向独立自主。日本就是要在美国和我们之间摆荡,然后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如果冲突激烈,导致双方两败俱伤,日本正好可以趁势而起。

同时另外一方面,日本经济从1990年代开始,面临了所谓的黑暗的20年,需要从泥沼中走出来。

多年以来,我们是日本的最大出口国,我们已经连续12年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就是日本的现实。

还有第三个原因,本来之前花了许多的功夫搞了一个 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当时的美国和日本可是牺牲了一些经济上的利益,来成就这个协定的。美国方面会牺牲一些制造业和工人的就业机会,让越南的廉价商品进入美国,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在2017年一上台的时候,就退出 TPP 的原因。

日本方面,得要牺牲一些农民的利益,农民是自民党的选票基础,是自民党的执政根基。虽然最后日本还是咬着牙让 TPP 持续下去,最后还改了名字,前面加了一个“全面与进步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成为了 CPTPP。原本TPP 就是针对我们所设计出来的自由贸易协定,当初安倍也对这个协定寄予厚望,没想到美国退出了,失去了美国这个最大的经济体TPP 也没什么搞头了。

日本总不能一直等下去吧?那么参加 RCEP,也就别无选择了。其实美国退出 TPP,不只是日本失望,澳大利亚 和新西兰也都挺失望的。另外一方面,美国优先政策之下,美国一直是在搞单边主义。相对地我们这几年来,一直是支持多边对话,当然多边对话、多边协商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起码其他的国家们还可以在我们面前跟我们相斗,但是在美国的单边主义面前(只得与美国双边协商),连争斗的机会都没有。

韩国和新西兰并没有过度地参与大国竞争,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需要我们的市场。

最后我们来谈谈我们在全球的供应链地位,在 RCEP 这个框架之下,是会弱化还是增强?

认为会弱化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东南亚国家的人工成本,比较便宜。同时由于我们的土地成本也越来越高,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考虑之下,一些在我们的生产线,会搬迁到东南亚国家。

第二个理由,在美中贸易战下,为了要避开美国的高关税,也会导致一些在我们的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第三个理由,在RCEP 经济一体化之下,生产线的搬迁和投资会比以前相对地更加容易,生产线的迁移不能够随便地被限制。

这些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少了一些考虑。最大的症结是在于:

第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比较差,还远远比不上我们。

第二个,人工素质的问题。

第三个,在目前,我们的生产供应链,是掌握在谁的手里?是在我们大陆本土厂商的手里还是在外商的手里?

第四个因素,东南亚基础设施差,由谁来投资由谁来改善这些基础设施?

这四个因素,都是相连的。人工素质的问题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基础设施差,也会增加成本。

所以重点是,我们的生产供应链是掌握在谁的手里?以及东南亚的基础设施,由谁来投资,由谁来出钱改善?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可能由跨国企业来承担这个成本吧!要么就是由当地政府出钱,要不然,就是邀请国外企业来投资,然后当地政府可以授权租用给外国企业,来经营管理这些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系统、电力、水利、还有互联网、数字经济等,需要有资金和技术。

同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善的。如果基础设施这么容易做,那么东南亚国家老早就改善了,不会等到今天。我们的供应链,就正好掌握了这些优势,还具备有庞大规模的优势而且产业链完整。

一个证据就是,美中贸易战开打以来,到今天超过两年半的时间,在这将近3年的时间里,从我们国内搬移出来的生产线不是很多。从今年的对外贸易和出口数字中得到验证。除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规模优势之外,

我们的供应链,还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上、中、下游都具备了。所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算是这些生产供应链的一部分是由外商企业所掌握,比如说日商、韩商、美商,或者是台商等的手里,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在基础设施还没有改善,以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还没有完整就贸然承担风险,把生产线搬迁到东南亚国家去。

一般来说,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些中、低端产业或者是末端的组装产业,会迁移到东南亚去。到最后还是得是由我们说了算。我们的确有这个能力来主导,在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之下,

生产线在经济圈内的移动,不是美国说了算。以基础建设来说,我们的竞争力是全球最强的,素来有基建狂魔的称号。

同时正在力推的一带一路计划,还有亚投行对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等,所以基础建设的改善也是由国内说了算。简单地说就是,供应链的规模、产业链的完整性造就了我们供应链在全球的地位,

我们的供应链,还会在一段时期,具备全球范围的竞争力。那么那些东南亚国家,还高兴个什么劲?还在那边高高兴兴地签署 RCEP 协定?由于我们大陆目前的产业链,还是有竞争力,但终究一些中、低端的生产线,还是要迁移到东南亚地区,这些人力,土地成本,都比较低廉的地方。到时候国内企业在产业链移转的时候,会具备有主导性的作用。最后的结局会是大家皆大欢喜的局面,东南亚国家得到新的投资,得到新的工厂,也会得到新的就业机会,而参与产业链移转的国内厂商,或者是日、韩、台的厂商等,都会受惠。

而同时我们国内企业,因为 RCEP 经济一体化之后,市场规模的扩大,也会让经营规模更加扩大。美国想要再对我们发动新的贸易制裁或者是加征关税,都会更加困难。

我们在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地位,不会因为 RCEP 经济一体化之后而改变,到时候我们的供应链将会跨越国内,延伸到东南亚。并且,全球的供应链还是会停留在亚洲,仍然会以我们为核心,成就一个更大规模的亚洲供应链。

如果你对投资和经济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点个关注,后浪儿的大锤给你带来更多的案例剖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