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说起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总能让人想到无数有趣的剧情。无论是张卫健版中“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的韦小宝经典口头禅,还是张一山版中引发争议的“鳌宅”匾额,都化为观众们武侠记忆的一部分,永远传颂着那个快意恩仇的江湖。

江湖的故事从来不曾远去,早在张一山版“鳌宅”牌匾没有走红前,“抄鳌拜家”便是《鹿鼎记》的重头戏之一。周星驰版中,韦小宝手持火枪拿着多隆当靶子打;陈小春版里,韦小宝又与索额图一起对着鳌拜的万贯家财流口水,这一幕幕搞笑又经典的桥段,不知笑喷了多少观众。

各版《鹿鼎记》虽然表现手法各异,但其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则是“弄钱”。事实上,穷苦出身的韦小宝,正是通过抄鳌拜家,赚来了人生第一桶金,而后一步步成长为人生大赢家。

然而,真实的历史上,“抄鳌拜家”这差事,真有这么美吗?韦小宝的财,又是否真的这么好发呢?

一、抄家怎么抄法?

《鹿鼎记》中,仗着主角光环加持的韦小宝,发起财来总是格外容易。不过,若是翻开《大清律》,就不难发现这抄家的钱,可没有那么好赚。

清朝律文规定,对于贪赃枉法,私藏违禁物品、恐吓及诈欺取财、科敛和求索等行为,要将赃物及违禁物品籍没入官;而对于谋反、叛逆者不仅籍没财产,还要家属连坐。

为了精准确定籍没物品的价值,清朝的律文里专门规定了估赃标准。一般物品按中等物价估定,雇工按一人一日的工钱计算,牛、马、驼、骡、车、船、碾、磨等按雇赁价值计算。

那么,若是官员们在抄家时,发生像韦小宝那样隐瞒入官财产的行为怎么办呢?

别担心,《大清律例》中早就设置好了关于“隐瞒入官财产”的处罚措施。其中专门提到,谋反、谋叛、奸党等在“十恶”的罪犯,要抄没人口、财产。如果在抄没时发生隐瞒人口和财产的行为,主谋自然要捉拿问罪,就连同情隐瞒的里长,知情的官吏也要一起治罪。

由此看来,大清不仅对负责抄家的官吏管理严格,同时也对抄家者的家产盘点进行了精密的数字化管理,绝非像《鹿鼎记》中演绎的那样,几个人上下嘴唇一碰,随便说个数字就能糊弄过去。

二、抄家有多可怕?

不过,虽然真实的历史上,想靠抄家发财的难度比小说里难上一万倍,《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还是运气足够好,毕竟他生活在以“宽仁”著称的康熙时代,偶尔搞搞钱也不会被康熙深究,倘若韦小宝再晚生个几年,碰到冷冰冰的雍正皇帝,像他和索额图那种搞法,只怕分分钟惹出大麻烦。

要说雍正这辈子,一大爱好就是“抄家”,大小官员被雍正下令抄家的数不胜数,以致连民间打牌,都流行起了“抄家糊”。

高频次的抄家,让雍正在民间的口碑迅速变成了“好抄人家产”,然而雍正似乎对自己的“圣名”并不在意。正如他在山东巡抚黄炳奏折上批示的那样:“知府李元龙……家私数百万,而仍贪酷不已……此等不肖种类,当一面拿问,一面参处。在此人身上,追出数十万金以后养尔山东百姓,不是很好吗?丝毫看不得旧日情面,众人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山穷水尽处,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

严惩犯罪的同时,雍正对负责抄家的官员们也一直紧紧盯着。为了让执行的官员们忠于职守,雍正还曾专门下旨警告说:“尔等若稍瞻徇,或令预闻,以备隐匿弥缝尔等向日姑容之过。尔等细想,若日后不败露,则任为之;若稍不放心,还是丝毫不隐,尽情据实吐露好”。

至于舆论中“抄家皇帝”的标签,雍正则洞若观火的指出:“这些说法不过是一些贪赃枉法之徒,害怕被抄没参劾,这才故意制造流言,希望朕为了名声考虑,停止抄家的行为。”

说完,雍正继续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不但抄家抄个不停,还加入了惩治贪腐的新环节。

在雍正的三观里,贪污是比命案、盗案更恶劣的行为,因此在惩治贪污方面,雍正一向眼里揉不得沙子,只要抓住实锤就往死里整,吓得满朝文武人人胆寒。

据史料记载,雍正曾专门规定,凡侵欺钱粮一千两以上者,照监守自盗律处斩;贪污军饷者则一律处斩,不准援赦。

这样的律文,让一众从康熙“宽仁”时代走过来的官员很不适应,但雍正却只觉得律令太松,反而 在实际执行时附赠了大小官员们一个“加量不加价”的大礼包。

山东巡抚塞楞额便是抽中雍正大礼包的倒霉孩子。雍正七年,塞楞额一时贪心,收了二千两门包银,结果被部拟绞监候。

东窗事发后,塞楞额悔不当初,急忙在限期内将收受的银两全部交出,于是部又议免死减刑。

谁知免死的奏章送到雍正面前后,雍正当场提出异议道:“朕每年发了那么多养廉银子给百官,就是让他们用来养家的,现在大小官员收了养廉银,就应该一丝一毫也不能再向下属索取,而塞楞额却又收养廉银又收红包,实在是太过分了”。

说完,雍正驳回部议,仍然判处塞楞额绞监候。

塞楞额的遭遇,不过是雍正整顿吏治风暴的冰山一角。想来若是韦小宝他们敢在雍正时代趁着抄家搞事情,别说赚不到第一桶金,小命能不能保住都还两说呢。

三、抄家为何乐出声?

雍正对抄家的态度,显然影响到了儿子乾隆。据史料记载,乾隆时代抄家的谕旨中常常出现“如有丝毫隐匿寄顿,惟该抚是问”等神似雍正的话语,而大臣们的回复也常常是“臣等会同前往严密查抄”,等到乾隆后期,地方官员都不用等乾隆下旨,直接先自觉的将涉嫌犯罪的官员家产查封,以防后者转移资产。

长期高压姿态的抄家威慑下,大清官员们头上时刻绷着一根弦,由此带来了相对清明的吏治,清王朝也逐步进入了“康乾盛世”的辉煌时代。

可惜,曾让百官畏之如虎的抄家,到了晚清时代却大不一样了。腐败透顶的官场里处处官官相护,抄家有时候反而成了官员们的护身符。

这一幕,在《武状元苏乞儿》中,戏剧化演绎为犯了罪的苏乞儿,听说惩罚是抄家后,苏灿父子立刻就乐了。

而在真实的晚清,则是内务府官员庆宽,在主持慈禧太后60大寿期间包揽一切器物采购,趁机中饱私囊,大发横财。

事后庆宽被御史弹劾,光绪下令将他“革职抄家”。谁知不久后,江西盐法道出缺,吏部推举接任官员时,大家竟然一致推荐了庆宽。

可叹庆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肥得冒油的外派美差。这似乎意味着抄家对于一众官员来说,不再是可怕的惩罚,反而成了他们金蝉脱壳的把戏,事后换个马甲,就能重新上任。

回首往昔,雍正时代抄家是何等严厉,而国家又是何等富强。哪知短短百年间,抄家已成了让贪官们乐出声的小场面,唯有这大清的国运,却随着注了水抄家一起,慢慢沉沦到落日的余晖中。

参考资料:韦庆远《清代抄家档案和抄家案件》、云妍《从数据统计再论清代的抄家》、柏桦、刘延宇《清代抄家案件与抄没法律》、张嵚《里,苏灿父子被判处抄家时,为何突然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