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7日復旦大學復旦發展研究院與長三角高校智庫同盟聯合舉行的長三角高校智庫峯會上,南京大學長江工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徐寧發佈長三角工業立異發展呈文。他的呈文顯示,目前長三角地區的研發職員正以7.87%的速度在增長,顯現出對人才的集聚效應在增強。但是從研發經費的支出結構來看,基礎研究的經費比例仍舊偏低。

基礎研究投入比重仍舊偏低

跟着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長三角要勇當科技和工業立異的開路先鋒,而科技和工業立異中的重要一環就是研發。

調查報告顯示,長三角地區的研發投入增長強勁,尤其是以上海爲首,逐年快速上升。但是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投入比例偏低,企業成爲研發經費的投入主體。

研發投入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踐發展的投入。以2018年爲例,長三角地區當年的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經費總額的比重爲4.3%。這個水平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5%,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比擬,差距仍舊更大。據悉,美國的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投入佔17%、,日本的這一比例爲13.7%,法國、英國和俄羅斯則分別佔了21.9%、18.1%和15.2%。

不外,徐寧說,基礎研究的研發投入佔比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長三角地區的研發經費投入,企業是主體,甚至企業投入佔總投入的比重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仍舊以2018年爲例,長三角企業研發經費達4849.08億元,佔長三角研發經費的比重高達81.38%,遠超全國平均水平的486.43億元和70.58%。顯示了長三角地區強盛的企業立異投入能力和雄厚的工業基礎,遠超全國平均水平的486.43億元和70.58%。但是,“企業的投入老是相對偏重實踐發展,除非有特別強勁的基礎研究項目。”他建議,要加大基礎研發的投入比例,尤其是政府應設立專業化團隊來負責資金的投入和評估,同時,假如以“科技立異公共品(如公共研發平臺等)”等新基建項目來代替鐵公基等舊基建項目,也許會取得更好的成果。

人才集聚效應正在逐步形成

在徐寧看來,長三角地區的人才集聚效應正在逐步形成。單單以研發職員來看,數目從2010年的73.85萬人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135.35萬人,年均增長7.87%。每萬人中研發職員達85.44人,明顯高於全國47.09人的平均水平。

“這意味着長三角地區近年來的人才吸引政策在逐步泛起成效。”他說,而且,這也與長三角近年來的產業佈局有關。長三角地區近年來大力發展的高技術工業包括醫藥製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信息化學品製造業等,吸納了大量的專業技術和研發人才。

要談科技立異,專利和論文是繞不開的指標。

統計顯示,長三角每萬人擁有的有效專利高於全國水平,而專利數則是全國的兩倍以上。假如把新產品的銷售收入,專利看作是科技立異的產出,那麼從工業立異的層面來看,規模以上企業的新產品銷售規模,超過了全國總量的1/3。而高技術工業利潤總額,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

參考GDP的比重,長三角地區以2%的面積產生了將近25%的GDP產值,而在立異層面,長三角地區在許多指標上都遠遠超過佔GDP的比重。

一體化不僅是跨越區域的軌制探索,還有增加立異要素之間的新聯通

假如把科技立異成個環節,工業立異看成另外一個環節。

調查報告顯示,這兩個環節耦合度最好的體現在江蘇,尤其是姑蘇等地,科技和工業間隔比較近,相對協同機制比較好。而上海是科技立異超過工業立異,浙江則是工業立異超過科技立異。“目前的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高新企業的工業立異一體化的程度在增強,但是我們仍舊需要以更大範圍的一體化視角,在科技和工業立異的一體化以及三省一市的科技產業立異的一體化方面找到更好的解決機制。”他告訴記者。

調查顯示,從現實基礎的支撐保障來看,公路、鐵路、通訊網絡等舊基建,長三角地區的建設相對都比較完善,但是從工業立異載體的維度來看,無論是科技企業的孵化器、衆創空間的數目,仍是創新型工業集羣的數目,以及大學和科學院的數目,在全國總量佔20%到30%不等,基本上與佔GDP的水平相匹配。這些數據意味着長三角的立異有着很好的基礎前提,但是仍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假如從許多地區衡量立異的核心指標,即高新技術企業的數目以及各地之間的聯繫關係來看,2018年長三角地區大約有65500多家高新企業,從上海、合肥到杭州、寧波等地都有點狀的分佈。而從股權聯繫關係來看,仍舊是以上海爲中央,但是省會城市的崛起非常快,而且網絡聯繫密度逐漸的增大,這意味着高新企業的工業立異一體化程度在增強。

同時,專利的城市合作數目不斷增加,合作申請專利數快速上升。2010年,與上海共同申請專利的城市數目共計17個;合作申請專利454件。2018年,合作城市數目增加至31個,幾乎涵蓋了所有江浙城市。2010年,滬蘇錫常寧五市之間合作申請專利數目343件,佔長三角地區合作申請專利數目的比重爲63.17%;2018年五市合作申請專利數目增加至1295件,佔比進一步晉升到了67.24%。這與上海、南京、姑蘇、無錫、常州等地高水平科教資源、人才、資金、技術等立異要素相對集聚,研發能力較強密切相關,“未來進一步增加立異要素之間的新聯通,仍舊大有可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