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朝歷代,大多開國功臣名將往往逃脫不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悽命運和歷史性魔咒。在漢代,曾爲漢高祖立下顯赫功勳的“漢初三傑”名臣中,韓信被斬,蕭何被囚,唯有張良不僅功成名就,而且還能善始善終,實現了完美的人生。我們在驚歎之餘,不免感悟:功成善終的漢代名臣張良有什麼樣的人生大智慧值得我們現實借鑑?

漢基創業初期:與劉邦結爲人生知音,奠定君臣感情基礎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人。他的祖父和父親共任韓王的五代丞相,因此在張良心中,一直對韓王懷有感恩戴德、誓死報效之情。但秦國滅掉了韓國,張良的祖父、父親亦相繼去世。爲給韓王復國報仇,張良曾在半路設伏刺殺秦始皇。刺殺失敗後,張良倉皇逃命,後來奇遇黃石公,得到了充滿奇謀妙略的《太公兵法》。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率衆在大澤鄉起義。張良趁機拉起了百餘名的少年隊伍,加入到了反秦起義的行列,在下邳一帶開展反秦活動。後來,張良覺得自己兵力單薄,決定暫且投奔正在留縣招兵買馬、實力雄厚的景駒。在途中,張良巧遇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關鍵人物—漢高祖劉邦。劉邦是沛縣人,當時爲響應陳勝、吳廣起義,他也率衆殺死縣令,自稱沛公,起兵反秦。由於他的部將雍齒背叛他,據守豐邑和他作對,劉邦就率兵攻打他,但屢屢不能取勝,很是苦惱,也打算去景駒那裏搬取救兵,不想卻與張良相遇。

張良與劉邦初次見面,可謂惺惺相惜,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張良曾聽說過劉邦的不少傳奇故事,對他充滿崇拜,而劉邦呢,則素聞張良智謀之名,亦心生敬仰。張良以《太公兵法》中的策略去試探劉邦。多次交談和行動,劉邦常常爲張良奇謀妙略所歎服,而張良亦覺得劉邦竟然一觸即通,不但能完全領會他的意思,並且在應用上也能做到恰到好處。張良不禁感嘆道:“沛公真是天生英才啊!”

這時候,張良有了想法,認爲要推翻秦朝這麼一個強大王朝,報仇復國,光憑自己百把人的隊伍是勢單力薄,成不了氣候的,而劉邦英明,只有跟隨他這位明主創大業,纔有可能功成名就,實現自己人生最大抱負。劉邦呢,此時也覺得張良是輔佐自己創大業的重要英才,加之意氣相投,得心應手,所以兩人經商量後,決定將兵馬合於一處。張良推舉劉邦,把自己的兵馬統一歸劉邦指揮。張良的推舉,使劉邦更認爲張良確實是自己重要的人生事業夥伴和知音,因爲當時自己力量也不夠強大,但張良能夠主動交出隊伍,對自己充滿信賴,忠心耿耿,的確難能可貴,於是就高興地封張良爲廄將(統領騎兵的將領)。從此,張良的命運就緊緊地與劉邦維繫在了一起。(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