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宋,我们脑海里会瞬间闪过无数可以概括这段历史的文字——经济文化极度繁荣而又被诟病为“积贫积弱”、辽金西夏实力强劲以至边境战事相对频繁、重文轻武军力孱弱却乐于依靠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换取和平。当然,寥寥数语远不能将这段历史描述清楚,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北宋的历史。

北宋是一个上承五代十国,下接南宋的“大统一”王朝,这里的“大统一”之所以要加上引号,是因为北宋虽然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但当时的辽国占据了北方以及北京天津一带(幽云十六州)地区,西夏占据了西北的宁夏、甘肃一带,大理国占据了南方的云南、贵州一带,吐蕃诸部则占据着今西藏、青海一带,所以并没有做到实质上的大统一。

自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迹于宋州)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到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汴京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为止,北宋在享国167年的历史里,一共出现了9位皇帝。另外,由于这段时期宋朝的疆域相对于后来的“南宋”位置靠北,所以历史上一般称之为“北宋”。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五代时期最后一个朝代)建立宋朝后,先后率军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政权,然后他又利用“杯酒释兵权”、改革军制和官职等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内劝课农桑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宋朝在“五代十国”大乱世之后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建隆之治”。

公元976年,赵匡胤在“斧声烛影”中离奇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在位第二年便亲征太原灭亡了北汉,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可惜后来他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时均遭遇失败,从此宋朝对辽国的态度由进攻转为防守。

公元997年,赵光义去世,传位给第三子赵恒,是为宋真宗。宋真宗时期最著名的历史事件莫过于“澶渊之盟”了,当时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攻宋,宋真宗则在寇准等人的极力劝说之下决定亲征。 本来宋军形势一片大好,但懦弱的宋真宗最终还是选择和辽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定盟罢兵,约定双方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之间开通互市,宋朝则需要每年送给辽国一定数额的岁币作为补偿。

此后,宋辽之间出现了难得的百年和平,宋真宗也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北宋的各项实力迅速上升,历史上称之为“咸平之治”。可惜宋真宗在位后期沉溺于封禅,几乎将所有国家积蓄挥霍殆尽,以至于其晚年北宋朝廷一度出现了“内之蓄藏,稍已空尽”的局面,所以他也被后人称为“神棍皇帝”。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宋仁宗在位时期,割据西北的党项首领李元昊反宋建立“西夏”,在经过了多次两败俱伤的战争后,两国之间终于订立合约,西夏表示向宋称臣,双方开通互市,另外宋朝也需要每年送给西夏一定数额的岁币以作补偿,历史上称之为“庆历和议”。

说起每年送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其实北宋后来从他们手中赚回来的,远不止这个数,所以北宋仅用较小的代价便换取了数十年和平的时间,也给自己赢得了发展空间。据统计,宋仁宗间朝廷一年的收入,直到八百多年以后的晚清时期才算勉强追上。即便如此,北宋后来还是被诟病为“积贫积弱”,其主要原因还是朝廷开支太大,三冗(即冗员、冗兵、冗费)现象极为严重,所以改革变法成了朝廷上下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宋仁宗是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特别知人善任,从而使得像包拯这样的铁面谏臣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另外,他还一度重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名臣进行改革意图建功立业,历史上称之为“庆历新政”。可惜改革最终因为受到顽固派阻挠而失败,参与改革的大臣们也相继被贬,范仲淹在这段时期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则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改革虽然失败,但其历史地位却并不低,因为他们的尝试给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其中还有一点特别值得称道,那就是公元1057年,在欧阳修作为主考官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人才大爆炸——进士科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吕惠卿、曾布、章惇(dūn)等数十位后世名臣。

公元1063年,宋仁宗病逝,由于三个儿子早夭,他选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堂侄)赵曙,是为宋英宗。宋英宗是个病秧子,他在位四年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命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另外这段时期还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濮议”事件——正常情况下他应该称宋仁宗为“皇考”,但他却顺利将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称为“皇考”,成功为亲爹争得了名分,这有点类似于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大礼仪”事件。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其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宋神宗为了改变宋朝一直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上位伊始便重用王安石等人进行变法,而且一改之前联合青唐吐蕃对付西夏的国策,直接攻占了吐蕃青唐地区(面积大约30万平方公里,纵横2000多里,后被司马光放弃),意图进一步对付西夏。可惜的是,宋神宗在接下来两次与西夏的交锋均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也受到了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们的极力阻扰,使得王安石两度罢相,变法措施也随着宋神宗的去世而被逐步废除。

公元1085年,因为变法的阻力太大和对西夏的用兵失败,使得年仅38岁的宋神宗在忧郁中去世,其十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太皇太后高滔滔出来临朝称制。高太后本身就不支持变法,于是起用司马光等人将新法彻底废除——但凡变法的就是错误的不对的。司马光这种全盘否定变法的态度,连同为守旧派大臣的苏轼都一度看不下去,难免会仗义执言两句,所以历史上的苏轼可谓两面不讨好——新党上来他被贬,旧党上台他也被贬。

有意思的是,高太后执政时,那些守旧派大臣们纷纷被受到重用,他们唯高太后马首是瞻的“嘴脸”也引得小小的宋哲宗甚为不满。等高太后一去世,亲政的宋哲宗便又重新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打压旧党,并恢复了部分王安石变法成果,使国势稍有起色。

可惜的是,宋哲宗只亲政六年便病逝了,时年仅25岁。由于宋哲宗唯一的儿子夭折,向太后力排众议拥立端王赵佶为新皇帝,是为宋徽宗。宋徽宗表面上支持改革,但他重用的蔡京、童贯等“六贼”却打着改革的旗号肆意妄为,巧取豪夺,将利国利民的变法变成了为个人谋取利益的方法,弄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从而爆发了《水浒传》中提到的宋江、方腊等人的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后来被成功镇压,但宋徽宗这位艺术家皇帝还是成功将北宋带跑偏——本来军事实力就不行的北宋看到东北的金国日益强大,于是决定撕毁当年和辽国的“澶渊之盟”,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采取“联金抗辽”的政策,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金国大军顺利击败了辽国,而北宋却连辽国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都收拾不了。

辽国灭亡后,金国看到北宋军事实力如此孱弱,便毅然发动灭宋战争。金国两路大军兵临宋朝首都汴京时,不想当亡国之君,一心想要逃命的宋徽宗在匆忙之中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宋钦宗虽然利用李纲等人暂时挡住了金军的第一次南征,但几个月后,再次南下的金军一举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难”,北宋由此宣告灭亡。

总的来说,北宋是一个经济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这和其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是分不开的,毕竟北宋之前的唐末以及五代十国乱世都是因为武将节度使们掌握了军权所造成的,所以北宋的武将地位被压制得特别厉害。与之相对的,便是文人掌权,以至于历史上一直存在“北宋出名相”的说法。

自宋仁宗时期开始,北宋的文官集团大概可以分为改革派和守旧派,改革派有欧阳修、富弼、范仲淹、王安石、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保守派则有司马光、苏轼、苏辙、文彦博、程颢等人,这两派大臣的对立,也形成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党争。得益于北宋善待文人,所以这两派党争即便再激烈,一般也都不会有性命之虞,最多只是官职被贬——不过地点越贬越往南,从湖北湖南再到广东海南,相当于古代的流放。

从宋仁宗利用范仲淹尝试改革失败,到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再到高太后重用司马光彻底废除变法,又到宋哲宗重用改革派重新变法,最后到宋徽宗手下的“六贼”奸臣打着变法的名义瞎折腾,北宋王朝的改革自救可谓三起三落,最终却还是将自己一步步送进了坟墓。

有意思的是,北宋的党争也意外促成了文化上的繁荣,那些曾经被重用然后又迅速被贬的宋朝文官们(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在政治上不能得意时,纷纷寄情于文史创作,从而造就了北宋的文化巅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述出了经济极度繁荣的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景象,这也让很多历史爱好者对北宋人们的生活充满憧憬,难怪有人曾做过调查——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历史上的某个朝代,选择人数最多的,便是文化繁荣经济富庶的北宋。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宋史》、《辽史》、《金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