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金暴跌,背後深層邏輯是什麼?

黃金大幅度連續突破技術阻力,並破壞此前的中長期向上的技術形態,最直接的觸發因素就是輝瑞首先宣佈的疫苗好消息。

當時消息一出,黃金就暴跌了近100美元;隨後繼續承壓,修正一下就往下走,連續技術破位,如今最低已經從輝瑞疫苗消息前的高點跌去了近200美元。

目前媒體對黃金連續承壓的解釋,仍然集中在疫苗身上。

當然,疫苗確實對黃金產生了很大壓力,因爲疫苗的出現,意味着對經濟的壓力有望不久結束,從而意味着不需要更多刺激政策了。

黃金在本輪牛市中有兩大驅動因素:地緣和流動性。地緣在11月大事件前就已經偃旗息鼓,隨後全靠流動性預期在支撐。如今疫苗彷彿讓支撐金價僅剩的唯一因素也消失了。

01 沒有這麼簡單

但現實情況並沒有這麼簡單。疫苗確實可以提供金價破位的解釋,但並不本質。

這主要是因爲,即便是疫苗順利發揮作用,刺激措施還是會有,因爲美國經濟現在需要更多刺激政策進行“過渡”,否則在明年一季度將大概率再次陷入衰退。

金價破位下行最本質的驅動因素,是市場對流動性繼續大寬鬆前景的懷疑。(至於地緣驅動力,這裏只能先按下不表,因爲市場無法預期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這種懷疑不僅僅是因爲疫苗削減了未來流動性擴張規模的預期,從更本質上來講,是擔心未來大規模流動性擴張將失去對經濟的刺激作用,繼而最終根本就不會採取原先市場預期的大規模刺激政策。

最近美聯儲的會議紀要顯示:

多名美聯儲與會官員擔心,大幅擴大持有資產的規模可能產生意外的後果。

雖然會議紀要上並沒有詳細說什麼是意外後果,但IMF幾乎同一時間也發出了類似的“警告”:

額外的貨幣刺激可能對金融穩定構成重要風險。新的戰略和工具也可能產生新的副作用。政策制定者需要通盤考慮產出、失業和通脹的路徑,還要考慮預期的宏觀金融穩定。

雖然IMF的“警告”具體了很多,但還是不夠“通俗”。

從2008年以來的危機對應經驗來看,刺激政策很有用,這次照搬不就行了?哪來這麼多顧慮?另外,本輪危機美聯儲不也一口氣擴張了3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麼,對經濟也是非常受用的——在經濟實際停擺的同時,完成了V型反彈。

但是,2008年的幾輪QE和這次的3萬億美元,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全球化循環的順暢。

美國創造出的大量流動性,需要在“體外”完成一輪循環,真正創造財富後,才能從本質上起到提振經濟的作用。說得再簡單通俗一點,70%靠消費的美國經濟,這些消費品中有多少是美國自己製造的?

這輪3萬億美元刺激給居民部門直接發錢和提供工資和失業補貼,之所以能提振經濟是因爲這些額外創造出的流動性,可以換回源源不斷的商品,讓美國進行消費,繼而促使GDP快速反彈。

簡而言之,刺激政策要起作用的前提條件,是可以讓流動性進行體外循環,完成財富創造。而順暢體外循環的前提條件是,“體外”對承載該流動性的貨幣(美元)和流動性創造主體(美國),有很高的信任度。

一旦體外循環受阻,整個刺激政策只能把水放在自己家裏,不僅起不到提振經濟的作用,反而會殃及自身,造成滯漲。

更高的通脹反過來又會促使美聯儲提早收縮(這就是允許通脹超調要“針對”情況之一),進而對經濟復甦造成致命打擊。

所以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刺激政策將處於兩難,並失去效果。

02 未來如何演變

目前人民幣的強勢和我國貨幣政策的邊際收緊,儘管是從我國本身出發,但在客觀上實際上起到了對美國進一步擴大刺激規模的抑制作用。

因爲高企的中美利差和邊際收緊的政策造成的強勢人民幣,有抬升美國輸入性通脹的作用。美國進一步大規模寬鬆,只會讓中美利差進一步擴大,讓人民幣更強勢(其他情況不變的情況下),這就會帶來通脹過高的風險——我國現在已經處於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核心,美國向其他地方轉移的需求,其最終價格還是會受到強勢人民幣的影響。

未來只有中國像2008年一樣也進行寬鬆,美國纔有可能放心大膽地放水救經濟。否則單方面放水,最終會造成刺激政策失效,並殃及自身,反受其亂。

在當前情況下,美國對進一步的大規模寬鬆確實是有所顧忌。目前市場對第二輪刺激政策預期已經從此前的最高3萬億美元,下修到不會超過1萬億,大概也就是5000-7000億美元的水平。

這種規模也就剛好夠爲今年年底到期的兜底政策“續命”,最多是爲了平穩過渡,根本談不上是淨擴張。

所以,在地緣因素“偃旗息鼓”之後,原先支撐金價的流動性擴張預期,現在也有點“涼涼”了。

(編輯:玉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