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些詩句是古代社會讀書人科舉成名後的寫照,也恰是這些詩句激勵着那些寒門後輩頭懸梁錐刺股、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學習,以期學而優則仕,光耀門楣。之所以能夠一舉成名天下知,還在於科舉考試的高中率太低了,能夠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及至到了當下社會,高考成了許多人改天抗命的機會,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高考也不爲過。

但跟着社會的提高和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國家對教育資源的投入越來越多,爲了達到國民綜合素質全面晉升的目的,大學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高考的難度係數變低了。

也就是說,只要願意並且輕微努力,就能邁進大學的門檻。央視聞名主持人白巖松說:大學快成爲義務教育了,還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精英呢?

高校低門檻

先來看一組數據,筆者找到了三個數字。200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爲107萬,201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631萬,2020年這個數字高達874萬!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增長之快,令人驚奇。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決定着民族的未來,我國的教育也從晉升中小學的義務普及率和晉升全民的綜合素質入手。大學被稱爲高等教育,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愈多,就說明一個國家的教育越普及,也是一個國家文明提高的體現。

同時,中國的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也越來越多。

2000年中國有高校1018所,2020年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高校多了,大學生天然也多了,是否就真的意味着全民素質全都晉升了呢?那也未必。當今的一個大學生,未必抵得上70年代的一箇中專生所能把握的技能。

除了高校增多,逐步擴招之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得不提及,由於也十分的重要,那就是計劃生育政策使新生兒銳減,2000年新生人口數量1771萬,2010年新生人口數量1588萬,2019年新生人口數量1465萬。一邊是不斷擴建擴招的高校,一邊是越來越少的新生兒,如斯一算,當代想要讀大學,競爭比小的太多了。

就以筆者親身經歷來說,上個世紀70年代筆者的父親在高考時取得了全縣第一的成績,他是全村獨一一個考上大學的人,但因爲家境貧寒,並沒有入學。

到了20世紀初,筆者以及筆者的哥哥、弟弟都考上了大學,而且村裏同時有人考上了大學並且都順利入學。這僅僅是兩代人,教育資源的差異就已經很顯著。

學生低能力

與高等教育低門檻化不相適應的是畢業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並沒有真正的進步。大學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當然諸多名校依然仍是一流的學科建設、一流的教學管理,但很大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對學生治理和教育還相差甚遠。

再次提及筆者的家鄉,一箇中原地區的小村落,在筆者考上大學的21世紀初的那幾年,只有考上本科甚至是重點本科,才叫考上大學,沒有人會去讀大專院校,更別說是中專院校。筆者並沒有歧視大中專院校的的意思,這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現狀。

所以那個時候的大學生,在某種意義上還算是大學生。而今也會聽到老家的動靜,人們再說起上大學,早已沒有當初那種訝異和崇拜。大學生已經成了一過不過爾爾的稱呼,只有研究生才能讓刮目相看。

除了普通高等院校的治理能力和師資氣力存在不足的因素,學生的自律能力也是決定了學生畢業能力高下的主要原因。

網絡上曾經有一個段子,高中努力學習決定的只是你在哪裏上網和網購是否包郵。在這筆看來這不是一個笑話,而是當代大學生的悲哀。固然不能以偏概全的論,但這句話能流行起來,認同者也不在少數。

院校疏於治理,學生缺少自律,這樣的大學能給社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重點院校的學生是80%的人在學,20%的人在玩兒;普通院校的學生是20%的人在學,80%的人在玩兒,但他們同樣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大學生”。

再來看一組數據,2010年研究生的報考人數是140萬,2019年的報名人數是290萬,這說明了我國的教育體系已經逐步在延伸,大學生早已不是一個稀有名詞。

而在本科畢業讀研比例最高的院校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聞名高校赫然在列,當優秀的人已經開始攀登新高峯時,有些人已經開始以到達山頂的姿態傲視一切。

就業高預期

就業纔是檢修一個大學生能力的試金石。一個月3000塊錢招不來一個農民工,但卻可以招來一個大學本科生。這個現象足以說明當代大學生在就業中的尷尬,在大學生遍地都是的社會上,只有大學生自己還把自己當做人才,社會已經把大學生當做了普通工人。

畢業生人數超過新增就業崗位數的現實已經連續好幾年,這樣就意味着有些大學生畢業就是失業。

基礎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差、知識結構單一、擴展能力不夠、自我認知不清晰等等,這些成了資深HR對現在大學應屆畢業生能力的基本評價。與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日益走低趨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學生期望的就業工資日益攀高。

據***報道,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佈了《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呈文》,2020年畢業生期望薪酬主要集中在5000元-6000元和4000元-5000元兩個區間,經測算均勻期望薪酬約6930元。

在這份呈文中,還給出了一個結果。從學校類型看,科研院所畢業生的期望薪酬最高,其次爲雙一流院校學生,再次爲普通本科院校學生,最後爲專科院校學生。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間隔有多遠,完全在於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是否真正的晉升了自己的能力,含金量高的證書有沒有。

每年的高考之際,那些走進考場的人並不知道,這次考試對於他們的人生來說有多重要。也總有很多人感觸自己曾經的經歷,究竟在目前社會來說,高考仍是甄選人才最重要的一環。“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到他們能意識到讀書真正的價值時,往往悔之晚矣。

小結:

西方教育的寬進嚴出,考大學輕易,但畢業不輕易。我國高等教育是嚴進寬出,只要邁進大學的門檻,不管過程怎樣,時間一到都能拿着同樣的文憑畢業,這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治理上的一個弊端。

何況如今的入口也不嚴了,處於進步全民綜合素質能力的目的,進步大學入學率本是一個好的信號,可以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不能單純的把大學生的數目的增多當做進步全民綜合素質的尺度,嚴把大學畢業生的質量關纔是更加值得思索的題目。

實在不管是什麼樣的院校,只要大學生能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知,並對以後的就業和發展有個清晰的規劃,通過努力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有意畢業就直接就業的人就多參加實踐,積累經驗,晉升實操能力;有意繼承深造的人就專攻學術多讀書,不鋪張每一段時光,天然也就能在就業中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然而事實卻很殘酷,許多人在進入高校以後開始渾渾噩噩的混日子,所以白巖松才說,大學快成爲義務教育了,還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精英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