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禮濤導演的電影作品《葉問:終極一戰》裏面,黃秋生飾演的葉問,在火車站接到袁詠儀飾演的太太張永成,帶去街市喫飯。飯菜同在一盤的兩個馬口鐵盤端上來,黃秋生操一口佛山土話,說,「碟頭飯,等於兩個人四個餸」。

光這個鏡頭,就比其他所有葉問電影來得有人情味。國語版本,葉問的配音流裏流氣,神韻全失,好在「碟頭飯」三個字,倒還保留,沒改成「蓋飯」,算是有點良心。

據好事者考證,碟頭飯可上溯至西周,稱爲「淳熬」;隋唐時期甚至是入宴的菜式。彼時如何,已不可見,唯飯菜一碟燴的形式流傳至今,成爲茶餐廳和大排檔午、晚兩餐常備的喫食。

北方蓋澆飯,常見做法是烹製帶汁菜式,覆蓋到米飯上,這種做法在香港被稱爲「廚房飯」。電影《桃姐》中,少爺帶老僕去餐廳,點一條魚一碟青菜下飯,不太嚴格地說,也是廚房飯的一種,但並不將菜澆到米飯上面,是斯文喫法。

我在北京獨居時,常去小店喫蓋澆飯,青椒肉絲也好,魚香茄子也好,勾了太多芡,稀裏糊塗端上來,囫而圇之嚥下去,相當不斯文地打發一頓,用廣府白話講,真是「折墮」又「陰功」,普通話形容,實在悲催。

廣東快餐店,燒味飯賣更多。燒臘或斬件或切片,另燙幾條時令蔬菜,置於碟中白飯旁上桌,不蓋也不澆,確實只能叫「碟頭飯」。

堂食,碟頭盛出;外賣,用塑膠飯盒盛,和附送的是日例湯塑膠碗一起,裝在塑膠袋中,再重重疊疊碼到塑膠筐裏。白衫小弟踩單車晃悠悠送到各個寫字樓,救活了多少怕熱懶出門的西裝動物。

假若非喫快餐不可,即便是在最熱的那幾天中午,我也堅持要步行將近一公里,去喜歡的茶餐廳點一份碟頭飯。同樣是那麼葷素兩個菜、一勺飯,用瓷碟盛上來,硬是要比塑膠飯盒裏的更易下嚥,或許是因爲有相熟店員熱情招呼的緣故吧。也曾試過另一家茶餐廳,廚師手藝普通也就罷了,點檸七上雪碧,還強詞奪理不肯認錯。這樣沒規矩的店家,只好打入天牢永不敘用。

嫌一種燒味味道單調,點雙拼飯。白切雞、豉油雞、叉燒、燒鴨、鵝腎……任選兩樣,價錢取其中,或以價高者計。讓顧客一次過喫到兩種滋味,是餐廳靈活經營的舉措。也不是什麼都給拼。我常去的那間茶餐廳,就在菜單上特別註明:雙拼飯22元,燒鵝除外。

還可以叫四寶飯,三種燒味加鹹蛋,碟大量足,蔬菜只三、兩條,是肉食愛好者的福音。怕膩,還是改回最簡單的切雞飯。現代人唯恐不衛生,僅熟帶血的白切雞已無人敢喫。既要熟透,又要保證口感,浸熟後投入冰水冷凍數小時後斬件供食,皮滑脂香肉實,配上姜蔥蘸料,在夏日中午,喫得清爽又夠營養。

(圖片來於網絡,與文章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