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帶領丹淅流域早期文明學術調研組深入淅川縣,就丹淅流域早期文明、文化發展等工作進行考察調研。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河南省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近百位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調研,縣領導楊紅忠、邵書燕、牛宇閎、王建剛、彭碩等陪同調研。

調研組一行先後深入到金河、盛灣、馬蹬、九重等鄉鎮,實地考察了南水北調移民文化苑、下王崗文化遺址、湯山溼地公園、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九重鎮萬畝軟籽石榴園、縣博物館等,詳細瞭解淅川歷史文化、考古遺址、文物研究等方面情況。

淅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春秋時爲楚國發祥地、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曾孕育了商聖范蠡、史學家范曄等歷史名人。淅川是河南省文物大縣,考古天堂,先後出土文物9萬餘件,全縣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33處。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半個多世紀以來,淅川縣先後移民近40萬人,淅川人民用自己的汗水、淚水、血水詮釋了 “爲國家、舍小家、搬新家”的奉獻精神。後移民時代,淅川堅持一手抓水質保護,一手抓發展穩定,加大移民後期扶持幫扶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庫區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了移民羣衆脫貧致富的進程,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實現庫區和安置區長治久安。

感人的移民遷安史、燦爛的楚文化、清澈的丹江水、雄偉的渠首大壩,給調研組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對淅川厚重的歷史文化表示讚歎,對文物研究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紛紛表示,通過實地考察,看到了淅川對地方文化的精心保護,瞭解到移民遷安史和大愛報國的移民精神,加深了對淅川的認識。調研組將深入挖掘丹淅流域早期文化,把淅川歷史脈絡、文化脈絡捋清楚,開展深層次理論學術研究,使淅川文化研究更上一個臺階。同時,加強文化學術交流,擴大淅川文化影響力,爲推動淅川文化旅遊產業更快更好發展建言獻策,助推淅川經濟社會發展。

(楊冰 微觀淅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