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的上映波折又坎坷,恰如電影中範偉的那句臺詞“電影可以放啦!”的雀躍一樣,我相信無數的電影人也一直在等待這一刻。今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對電影行業來說更是如此,在沒有電影的近200天,電影人的日子甚是艱難,而普通的觀衆也感覺身邊缺了點什麼。這部電影的出現,恰是時候,有回顧也有展望,讓我們深思電影的意義。

爲什麼我們需要電影?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盡相同,而每一部影片的主人翁的遭遇,都映射着不同之人的生活。電影是一門藝術,所以它能夠讓觀衆透過視聽感受生命的寬度以及人性的廣度,讓我們瞭解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也有那樣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可愛之處。

電影是聖潔的、不帶塵埃的天使,所以我們需要它。但是另外一方面,電影也在揭露人性的惡毒。整部影片下來,最讓人難過的就是在沙漠中幾個保衛科的幹部非要取出勞改犯女兒的膠捲,並且將之扔在沙土中。

這是最踐踏人性的地方,在範電影把膠片剪下用報紙摺好送給勞改犯的時候,我看見了人性善的一面,雖然他這個人物比較複雜,也比較矛盾,但是終究還是做了讓人欣慰的事情。而幾個幹部就不是如此了,他們用自己僅有的權利,踐踏着別人生命裏最後的一點點希望,這一幕又是讓人多麼的咬牙切齒呢!

爲什麼我們需要電影,因爲電影裏有人性,好的壞的都是集合於一處的,也許平時我們在繁複的生活中忽略了思考這些,但是在看電影的時候就會深知人性的複雜。

我看到有些觀衆對張藝謀拍攝《一秒鐘》很是憤恨,他們覺得這個導演總是在揭露中國最慘的一面,還有中國人的劣根性,這些觀衆更喜歡看吳京的電影,永遠在強調最正面的中國。但是,我們要明白沒有一個民族是完美的,那些不足總要有人揭露,有人反思,纔會推動我們不斷前進。

一秒鐘太短,不夠!

“一秒鐘太短,不夠”這是電影裏張鐸的臺詞,可以說自從《八佰》、《金剛川》上映,大部分觀衆對這個認真演戲卻從不炒作的張鐸滿滿的認可,真正的演員就該這樣,演什麼像什麼,他是四行孤軍中貪生怕死的師爺的時候,那一副膽小懦弱的樣子絕佳;

他是勇敢衝上前線的戰士的時候,捨生忘死讓人記憶深刻。這次他在《一秒鐘》裏扮演了個想在電影的新聞簡報中看到女兒的勞改犯,他的執着和凶神惡煞也是演繹的恰到好處。

在電影裏其實“一秒鐘太短,不夠”涵蓋多層寓意,第一層是對於勞改犯來說,看女兒多少次都不嫌多,所以播出的片段僅僅只有一秒女兒的畫面,實在是太短了。第二層是女兒在麪粉廠爭着搶着扛麻袋,這麼努力的女孩卻只有一秒的盡頭。第三層我們投射在電影行業中來看,許多小角色,一輩子沒有成名,跑龍套就是日常,一秒鐘的鏡頭他們也是努力拼了命的表現,這難道不是太短嗎?

我們知道這部電影爲了上映其實做了一些刪減,聽說真實的結局是14歲的小女孩在扛麻袋的時候因爲麻袋太重被壓倒,而被貨車撞死了。

這樣的真相真的太慘烈了,而現在刪減之後,影片沒有明確的提出小女孩的生死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得知勞改犯逃獄來看女兒,卻不去看現實中的女兒,以及後來他沉冤得雪之後,被釋放了,第一時間不是去看女兒,而是去找那一節女兒的膠捲,大體就可以判斷他的女兒已經不在了。要不然他在看到22號新聞簡報的時候,那哭的那麼難過,看着也不像是幸福的淚水。

從那些婦女給他塞瓜子、花生,還有面館的老闆給他的面多加了一勺油潑辣子,只是爲了求一個好座位的細節來看,他確實很受到大家的歡迎。但是奇怪的是,大家又對他有懼怕,從在麪館裏別人給他讓位置,卻不願與他一起同坐來看,人人都把他當做高高在上的菩薩了,只能供着,如果一同用餐,那就褻瀆了。

現在的時代變了,放電影已經方便了很多,電影院裏還是有放映員,但是他們的工作已經沒有那麼受到歡迎了,很多90後、00後對於露天電影壓根就沒有印象了,這些故事對他們來說有點陌生,也許只是偶爾從長輩的口中聽到一二罷了。所以這就是張藝謀要拍攝《一秒鐘》的原因,把過去屬於電影的光輝歲月還給電影人,記錄那個值得緬懷的電影的歷史,讓後人都看到都銘記。

此時無聲勝有聲

電影裏很多片段呈現的很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呢?既沒有對話也沒有音樂,就像人在大漠中走路的情節一樣,在大漠中只有風沙作響的聲音,還有劉閨女與勞改犯面面相覷而無言的片段,那些不能說出的祕密恰恰是最沉重的記憶。

影片中的哭時的眼淚和淒涼的對視,這些肢體語言都在承載最深刻的情感,無言恰恰是感動觀衆的催化劑。就此而言,我認爲《一秒鐘》能稱得上是張藝謀職業生涯裏最佳的迴歸之作,他的初心仍在,也在努力用電影承載更多值得銘記的時代的記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