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再三后,“颠覆者”柔宇科技最终还是选择了科创板。

据彭博社11月28日报道称,新兴柔性显示器制造商柔宇科技(Royole)计划在12月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筹资额高达120亿元人民币。彭博社称,柔宇科技的估值在上市时可能会达到525亿元(约合80亿美元)以上,高于2019年四季度F轮融资后的估值。

一直以来,柔宇科技都将自己定位为柔性面板领域的颠覆者。2018年,柔宇科技抢在华为、三星之前发布了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柔派(FlexPai),成功吸引了大批眼球。等到华为、三星等厂商推出自家的折叠屏手机时,柔宇科技CEO刘自鸿又在接受采访时称“产品价格太高会阻碍行业发展”,矛头直指两家头部厂商的万元折叠屏机型。

在被问到“折叠屏手机价格能否降到5000至6000元这个价格区间”时,刘自鸿表示:“一定有机会,这将是大势所趋。”

布道者般的姿态令柔宇科技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大增,虽然赴美上市的计划最终搁浅,但柔宇科技仍有数家银行和国资机构为其背书,其中包括工行、农行、中信、平安、深创投等。投行们期待着柔宇能够像它所称的那样颠覆行业,做折叠屏手机领域中的价格屠夫。

不过,愿景终究只是愿景,实实在在的优异表现才是普通投资者乐意看到的。那么,柔宇的表现真能撑起它这个“颠覆者”的名头吗?

B、C端业务齐头并进背后,柔宇资金缺口凸显

从柔宇科技的业务模式来看,它与面板界的“友商”们有着不小的差异。

纵观国内几家头部面板厂商,如京东方、深天马、维信诺等,基本都是面向产业内合作伙伴提供柔性屏,也就是所谓的2B模式。柔宇科技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涉足C端业务,直接采用自家柔性屏生产折叠手机和各项智能设备,很明显是在对标同时运营智能手机业务和面板业务的三星、LG。

在刘自鸿看来,行业内没有绝对的模式,找准自身的基因、能力和市场定位才是关键。“B端与C端将齐头并进,它们都是公司重要的战略,我们在很认真的做这些事情。”

双业务齐头并进的模式在此前已经得到了两家韩国大厂的验证,柔宇科技想要走上这条老路确实无可厚非。不过,柔宇科技只是一家初创企业,其财力能否支撑起两条业务并行的路线还值得商榷。

自2012年成立以来,柔宇科技完成了十余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6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柔宇在2018年曾投资110亿元建立所谓的“类6代”OLED产线,这已经超出了它的融资总额。在没有实际业绩支撑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柔宇要怎样补上这个资金缺口。或许,这正是它急于上市的原因——寻求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支持。

双管齐下意味着满盘皆输?

2018年11月,柔宇发售了全球第一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柔派(FlexPai),其配置分为三种,从低到高分别为6GB+128G(8999元)、8GB+256GB(9998元)和8GB+512GB(12999元)。正因为柔派的“全球首发”优势和低于万元的起售价,刘自鸿才有底气公开叫板华为、三星。

不过,柔宇方面对其手机销量却一直闭口不谈,据多家媒体报道称,柔派上市11个月后,在天猫旗舰店的月销量仅为212台——这是一个相当惨淡的数字。反观被刘自鸿“批判一番”的华为Mate X和三星Galaxy Fold,它们的月平均销量都在10万台左右。

若是抛开销量不谈,柔派的低廉定价的确引人注目,这和它的“核心技术”——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脱不开关系。刘自鸿曾在公开场合大肆宣传其优势,称它比主流的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良率更高,成本更低,生产流程更简单。目前,柔宇的“类6代线”所使用的就是这种工艺。

但值得注意的是,柔宇的产能实际并不理想。

据各大厂商所披露的数据显示,京东方两条6代产线的月产能约为96K,深天马一条6代产线的月产能约为37.5K,华星光电同样只有一条6代产线,月产45K。相比之下,柔宇“类6代线”的产能为每月15K,只达到了深天马上一代产线的水平。

同时,柔宇面板的良率似乎也没有刘自鸿所吹嘘的那样高。此前,显示器市场研究机构DSCC对市面上的主流折叠手机面板做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柔宇的面板良率要远低于京东方等友商。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柔宇的B端业务才表现平平。就目前来看,除了已跌入二线市场的中兴之外,没有任何一家头部手机厂商愿意采用柔宇的面板。

多场景应用是条好路吗?

刘自鸿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今年以来,除了自家的折叠屏手机外,他也不忘宣传柔性屏幕在其他场景的应用。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在任何一块需要人机交互的表面,通过柔性传感器、柔性集成电路与柔性显示的结合,都能将其变成可以交互的系统。

“这将极大地提高人与设备间的交互体验,实现智能化空间的未来场景。”刘自鸿表示。

据公开消息显示,柔宇目前已和路易·威登、空中客车、中国移动、丰田等数百家企业展开合作,主要应用产品有柔性传感智能开关、柔性传感透明电话、柔性智能骑行背包、柔屏智能音箱等。

不过,这些产品发布后多半石沉大海,除了博得一时眼球外,再未能溅起更大的水花。究其原因,还是消费者对柔性屏幕的多领域应用了解极少,若不做足市场教育,柔性背包、柔性开关这类概念产品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概念阶段,无法进入大规模商用。

根据DSCC的报告显示,目前柔性面板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折叠屏手机上,在其他领域应用极少。没有头部手机厂商的合作,意味着柔宇未来的柔性面板之路会走的非常艰难。在资本市场的严厉审视之下,暴露出软肋的柔宇能否讲好“颠覆者”的故事,还是个未知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