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郭若梅】近日,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海关总署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不少人期待这些措施能够早日给中国与“洋垃圾”的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曾是世界第一大“洋垃圾”进口国

中国曾是世界第一大“洋垃圾”进口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快速发展,为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即人们常说的“洋垃圾”。

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说:“在过去特定发展阶段,一部分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在弥补国内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以“洋垃圾”中的塑料垃圾为例,据统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自2010年起,中国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塑料,2014年中国塑料制品的产量达到了7388万吨,比2010年增加了22%。

但如果某个国家将“洋垃圾”免费送给中国,则属于违法倾倒。为此,一些国家便以低廉的费用将垃圾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卖给中国。

纪录片《塑料王国》截图

据纪录片导演王久良所说,一些国家以9美元每吨的价格将未经分拣的废旧塑料卖给中国,但实际上9美分的价格超过了其运输费。也就是说,他们在以倒贴的形式把垃圾卖给中国。

在王久良的纪录片《塑料王国》中,这些装在集装箱中、来自各个国家的“洋垃圾”经过长途跋涉,如血红细胞般从各个港口被运到内陆各地,最后运至毛细血管中,也就是分散在内陆各个小县城的众多家庭作坊中。

以“洋垃圾”为生的家庭作坊

以坤的小作坊为例,这种家庭小作坊以一到两个家庭的劳动力为主,坤扮演着老板兼伙计的角色,还雇佣了彭的家庭为其打工。

在小作坊中,“洋垃圾”经过分拣、碾碎、融化、冷却、切割等多道工序,最终由塑料垃圾变成一颗颗黄豆大小的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将作为众多塑料制品的生产原料。

在加工过程中,浓厚的黑色烟雾不断地从小作坊中喷涌而出,未经处理的黑色污水在作坊地面的低洼处积累成一滩滩污水池。

彭的几个孩子都不到10岁,他们整日生活在堆积成山的“洋垃圾”中,其中一个小男孩把注水的针筒塞到嘴里又拿了出来,调皮地冲镜头笑了笑。

纪录片《塑料王国》截图

坤的小作坊的故事只是以处理“洋垃圾”为生的众多家庭中的一个,据统计,2010年时,中国拥有6万左右的家庭作坊。这些家庭作坊因无法合格处理污染问题而不断被政府取缔,但又如野草般,烧完一片又迅速长出一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树文等人认为:“入境‘洋垃圾’通常在我国局部地区集聚发展。这些地区以牺牲环境和危害健康为代价,依靠处理转售‘洋垃圾’的差价利润实现了当地经济的畸形发展,造成当地环境污染尤为严重。究其根源,正是由于中国海关在监督、稽查和缉私等方面的管控缺失,没能有效阻止‘洋垃圾’进入环境,才使各地‘洋垃圾’泛滥现象得以出现,进而污染当地生态环境。”

“洋垃圾”管理史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将“洋垃圾”定义为固体废物,并纳入法制管理。

2011年,环保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办法》虽未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但在进口固体废物国外供货、装运前检验、口岸检验检疫、海关监管等环节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完善了我国进口固体废物多部门全过程监管体系。

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禁止进口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物。

2018年3月,生态环境部《关于全面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年行动方案》《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专项督查行动方案(2018年)》和《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20多年来,中国对“洋垃圾”的进口越来越严苛,但还是无法抵挡住大量通过走私等非法途径进入国内的“洋垃圾”。

2020年11月25日,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生态环境部停止受理和审批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的申请。”这是中国对“洋垃圾”全面说“不”的一个重要决策。

人民网专栏评论员蒋萌对此评论道:“禁止进口‘洋垃圾’不是最终目的,提高我国自身资源回收利用率,提升我国再生行业标准与产能,促进支持绿色环保新业态,才是核心关键。”

而对于过去那些以处理“洋垃圾”为生,且饱受“洋垃圾”毒害的人来说,禁止进口“洋垃圾”之后,他们的生活该何去何从也是值得深思与关注的一个问题。【参考资料:观察者网、网易数读、北京青年报、中国报道、人民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