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越落户之争。”

没想到杨超越落户上海的消息没走向爽文女主的路线。
这样说是因为原本杨超越100%注资成立个人公司,并被上海临港以特殊人才引入这件事,也算得上现代女性的一种奋斗轨迹。尽管杨超越的顺风顺水不是那么大众的,是可遇不可求。
但而今,有了一种“凭什么是她”的质疑。
质问无非两点,一杨超越是哪门子特殊人才?二学历论,寒窗苦读十几年比不上选秀出道做个明星。为此上海自贸区临港出来回应,认为杨超越符合上海市的人才引进标准,希望杨超越的明星效应能带动更多的文化资源和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来到临港发展。
杨超越落户和丁真宣传片在社交媒体上的形式是相似的,在合适的契机,它利用了明星的招商和聚光效应,达到传播和带动的目的。同样的,明星入职科技公司的风潮,在前两年也曾风靡一时。
那么回归到问题的起点,杨超越算不算特殊人才?知乎开辟了同名话题来探讨这件事,而这种讨论的核心其实是杨超越是否到达了大众心中“人才”的门槛。
360行,行行出状元。人才广义上泛指各行各业里做到无可替代的头部人物。对杨超越归类为特殊人才存疑的人,对“锦鲤人设”感到愤愤。
以其之资质去对比普罗大众对演员、歌手标准,在判定出的差距之中感到了不及和不公。这是被认可和喜欢的专业能力。
举例如李佳琦,他落户上海则是一片恭贺之声。
但相反,认为杨超越是“人才”而表示理解的人,看到的是明星作为一个个人IP,所能带动的社会资源运转的能力。
比如,一个明星的扛收视能力、扛票房能力、带货能力、聚流量能力、影响力。这样的能力太直接,它反应在真金白银之上。而后者正是人才的利他属性,除了将自个的小日子过好之外,能创造出多少富余价值。也可以说,这是社会和资本喜欢的能力。
两种辩论的角度不同,所以争来争去也难以和解。
但假若将两种角度融入于生活之中,很多人不免开始代入“小红勤勤恳恳工作,却被会来事的同事小绿拿了高绩效”的故事情境,这种想法却与以上两种角度都无关了,它接近的层面是社会关系和心理。但是一个话题事件里,往往缠绕着各种各样的角度和层面。所以《人物》杂志评杨超越,融合了人们对美貌、出身、阶级跨越的所有焦虑。
她可以关心粮食和猪肉价,把新奇的农副产品话题带入饭圈。
她也可以脆爽地说,“男朋友好找,工作不好找。有男朋友,没有工作,我也没有依靠啊。”
在创造101时期,杨超越对自己的幸运已经有所觉悟,“上天会把幸运平均地分给每一个人。我现在收获的幸运,以后可能也会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我能挺住。”面对这种独特的力量,更多投机者看到后是加以利用而非排斥吧。
就像在采访节目里,杨超越对自己的存在有一个具象的形容:我是一滴水,别人是一锅油,一滴水滴到油锅里你说炸不炸?这种“炸”本身就是过去的杨超越、现在的杨超越和未来的杨超越引起的争议的总和。它可能一直会存在,以不同的契机出现。
其实杨超越之争本身无形中为她自证了商业价值。
但一个艺人面对专业能力的质疑,除了去努力,只能交给时间。
再退一步说,每一年的选秀我们都会盘点这一届有多少“富婆”、有多少“少爷”,她们戴多少块表,怎么在金银堆里长大还天真懵懂。杨超越本来就是普通人的成功,她也是圈子中的“异类”。因为落户了,成为社会焦虑的发泄点,不就成了“异类之异类”?
而至于学历论,它的对立面是不能“唯学历论”。知识和才华永远不会贬值,人才走到哪里都会被爱惜,只是读书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了。就像赶上网络直播的李佳琦和薇娅,他们拿到的人生剧本是小人物的创业契机,他们的灵敏和拼搏抓住了这份机遇。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花板,一生中你可以无数次奋力跳起去触摸这块天花板。有时你已经很努力了,却发现别人轻易就跳到了你的头顶之上,而你看到她的天花板一眼看不到头。这时会有太多复杂的情绪冒出来。
但命运给每个人的机会和转折是一样的,就看它来的时候你能不能抓住了。

图片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