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風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鋒發表文章《輪胎: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

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國化工報“砥礪‘十三五’建言‘十四五’”系列中。

他對中國輪胎產業,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提出若干建議。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輪胎生產國和橡膠消費國。

從全球範圍看,中國輪胎產業是全球所有國家輪胎產業中,遭受“雙反”最頻繁的。

目前,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輪胎加徵高額進口關稅。

同時,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中國輪胎產業發展正面臨重大挑戰。

中國輪胎在國際市場上,長期以低價獲取市場份額。

從國內現狀來看,中國輪胎產業仍存在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和低端產能過剩的現象。

自2016年以來,受輪胎出口不利等因素影響,僅山東就有50多家民營輪胎企業,破產倒閉或被兼併重組。

這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

綜合內外部發展環境,中國輪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由輪胎大國向輪胎強國的轉型也迫在眉睫。

在“十四五”期間,着眼於中國輪胎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王鋒提出了建議。

宏觀層面,需要國家出臺相關產業政策,引導輪胎產業實現優化重組。

這方面可以借鑑汽車行業的做法,讓有發展後勁的企業消化、重組現有過剩產能。

同時,重新佈局新增產能,節約社會資源。

此外,還要提高輪胎產業進入門檻,儘快出臺綠色發展國家強制性標準。

爲推動中國綠色輪胎產業化進程,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組織制定了《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範 汽車輪胎T/CRIA 11001-2018》團體標準。

這一技術標準對輪胎行業的綠色發展給出了指引,但不具有國家強制力。

他提議,橡膠協會要推動相關部委,出臺更有力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吸納更多企業加入到綠色發展進程中來。

微觀層面,要引導企業轉變發展方式。

在企業發展戰略上,要改變傳統的“重產能輕市場”的思維,不能做“生產的巨人”、“ 品牌的矮子”。

目前,中國大型輪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低價銷售產品,拉低了整個中國輪胎軍團的檔次,也給“中國製造”整體帶來了負面影響。

中國輪胎企業應該將發展的重心放在價值鏈高端(即技術創新和品牌提升)上,實現商業模式的轉型。

在改進產品質量的同時,提升產品售價,最終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這需要企業更加註重品牌和渠道建設,通過品牌和產品的創新組合方案實現突破,減少被反傾銷的風險。

在這方面,印度市場的經驗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鑑。

印度本土輪胎品牌售價,最低也能達到世界級輪胎品牌的80%,更多隻有10%~15%的差距,和第一梯隊只保留了一定的距離。

可喜的是,中國輪胎軍團各品牌售價差距也在拉大,不同檔次品牌價格差,能達到20%~30%。

同時,在國際化戰略中,還要實現資源的全球佈局。

中國輪胎企業不能侷限於國內視角,從卡客車輪胎產能分佈來看,亞太地區嚴重過剩;南美相對自給自足,北美、歐洲和非洲需要進口。

目前中國不少輪胎企業,都開展了海外產能佈局。

今年5月份,美國又對泰國、越南啓動了反傾銷調查。

這說明如果不改變低價銷售的商業模式,照樣存在遭受反傾銷的風險。

這也提醒中國輪胎企業,不能簡單地到海外投資建廠。

在改變低價銷售的商業模式的同時,還要進行組織模式的轉型。

由傳統的資源集中在一個區域,向全球化多基地區域佈局的模式轉變。

同時,搭建本土化的國際化人才體系,並構建全球化IT支持系統,進而實現數字化轉型,支撐業務高質量發展。

即應注重“內涵式”發展而非“外延式”的擴張,助力中國由輪胎大國向輪胎強國跨越。

(本文爲輪胎世界網整理,內容來自中國化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