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华为携手中国金鸡电影节,召开了新影像·手机电影论坛暨首届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表彰仪式。大会上评选出了“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六大奖项的八部影片,还正式启动了“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面向全球用户征集手机影片作品。

“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是华为手机与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第二次合作。去年,华为与金鸡百花电影节设立了“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并启动了长达8个月的作品征集。现如今“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获奖作品公布,新一轮活动“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也正式开启。

事实上,不止华为,今年vivo和FIRST青年电影展达成了跨界合作,开展了短片征集活动。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重视手机摄影创作,并且重心从静态摄影逐步转向了动态摄影。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习惯用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进行创作,甚至“用手机拍电影”也逐渐成为可能。新影像·手机电影论坛活动后,新浪数码受邀参加了HUAWEI Mate40影像沟通会,借着这个机会,我们来说说手机摄影的那些事儿。

手机影像从“静态”到“动态”

如果你关注智能手机的发展,会发现近几年手机的影像能力,几乎是呈跨越式增长。从多摄像头这样的硬件变化,到手持超级夜景这样的算法普及,再到“大底大像素”和“一亿像素”两种流派的比较,在静态摄影领域,体积受限的旗舰手机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再往后发展,无论是HDR技术算法的升级,还是更高规格传感器的加入,都只是让手机静态摄影从95分追向98分,而且越往后想提升手机拍照能力,难度越大。

随着5G网络的完善,网速、时延已经不再是视频发布或者观看的阻碍,厂商们也开始从手机静态摄影逐步转向动态摄影,开启手机影像的新赛道。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影像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去年,华为在Mate30系列中加入了一颗电影镜头,配合广角防抖AIS算法和超级慢动作,让用户看到用手机拍出电影大片的可能;到了P40系列,电影镜头加入了像素16合1的技术,在弱光、暗光条件下也能拍到足够多的细节。

而今年的Mate40 Pro则将100度广角的电影镜头引入到前置。华为的思路很清晰,后置电影镜头配合XD Fusion算法,运动防抖、AI跟拍等模式,给专业用户拍摄高画质视频提供基础;而前置的电影镜头则为普通用户拍摄Vlog提供帮助。

顺着这个思路,华为在保证4K画质的前提下,还给前置电影镜头配上了三档广角,根据不同的自拍场景智能切换。前后双景录像的功能也可以帮助Vloger同时记录自己和拍摄对象。

有这些硬件和算法上的技术作支撑,智能手机也就很自然的从静态影像转换到动态影像的赛道。这也是“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和“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手机电影那些独有的特性

当然,和传统电影行业相比,手机摄影,或者说用手机拍电影,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差异。在新影像·手机电影论坛上,几位专业电影人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诚然,手机技术的发展让智能手机在画质、制作、声音等方面达到了拍摄电影的要求,这也是包括华为在内许多手机厂商的追求。另外,相比传统电影,手机拍摄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其小巧的体积更适用一些特殊的场景。

今年获奖影片《六十九》的摄影师汪士卿,在讲述影片拍摄背后的故事时,提到了其中一段汽车上的戏。如果用传统专业的设备很难在汽车狭小的空间进行拍摄,而手机则有更多发挥空间。而且这段剧情的拍摄,只需要演员、摄影师,再加上在后座监看画面的导演,三个人就能完成了,方便拍摄同时还精简了剧组人数。

但也正因为手机拍摄的成本相较于传统电影低得多,几乎人人都能拿起手机进行拍摄和创作,所以手机电影和拍视频的界限到底是什么呢?

著名导演、编剧田羽生认为,电影应该具备自己讲述故事的属性,而不是随时随地拿出手机拍一段视频就能算是电影。在他看来,用手机拍电影只是设备不同,同样需要创作者对画面构图有要求,对演员表现力有要求,以及对剪辑和创作有要求。

此外,汪士卿老师提到手机拍摄电影的一个“隐藏特点”——更有亲和力。他认为,手机设备不像传统电影设备那样庞大且具备“侵略性”,当演员面对手机时流露出的情感会更加自然,这对于纪录片拍摄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一点。

同时,在这次获奖的影片中,一部名为《守卫地球》的影片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遵循传统电影“横屏”拍摄的习惯,而是采用了“竖屏”的形式,这也是传统电影中很难体验到的。

写在最后:

手机和电影的结合,一方面展现了智能手机强大的影像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为更多创作者提供更广阔且专业的平台。同时,在技术的加持下,“手机电影”拓宽了传统电影边界,让电影的表现形式、风格、及创新变得更加多元化。

这次中国金鸡电影节有个小细节,大荧幕上华为作为全程战略合作伙伴没有一个Logo,仅仅是在下方画了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而且已经启动的“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不限制拍摄时使用的手机型号和手机品牌。

在华为看来,手机电影的发展不是靠某一家手机厂商就能推动,而是整个行业的事。这家公司希望这样的活动,这样的平台,能够激励到更多创作者,而不仅仅是“华为”手机的用户。(苏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