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上确立营销平民化观念,中国营销从白手起家开始,从让大众买得起开始,然后逐步上升到性价比。客观上,那时的性价比是在技术和装备落后前提下的,一种“不得不”的选择,也是一种低端营销行为。连“性价比”新标准的“制定者”小米,对此也多少存在心不甘情不愿的心理——在成为世界500强后,开始推动高端产品研发。如果小米的努力是技术储备的需要,是基于在高端建立能力和影响,在大众层面变现的战略,那不失为一着高招,否则,一旦一时尝到“高端”的甜头,就可能失去力推性价比的战略定力。

其实,中国并没有真正出现什么“消费的理性降级”,完全是由于优质产能过剩和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品质普遍提升和新一轮价格战所致。对于新生代消费者,人们太多从主观上关注他们求新,忽略了他们的消费从整体上、全面看更理性;同时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广大的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即新一代产品的性价比,与过去产品的性价比相比,整体上仍然是消费升级——价格也许在下降,品质却在提升。电商在红利期基本消失,在所占份额被固定在大约零售总额20%之后,开始不择手段地继续抢夺存量。

在拼多多自杀式竞争压力下(我们认为只要拼多多不缺战略资源,它会是最后的赢家),性价比已经变成了一种体系贡献,而不是哪个企业的战略选择。低价并非中国营销的特色,小米带动的新一轮性价比才是中国营销最基本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商业领域靠性价比取得战略成功的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它是现代商业成功的共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推动进入“消费时代”。而小米则是第一家真正用性价比取胜的世界500强制造业品牌。

从竞争角度看,制造业在商业逼迫下“高价低就”,结果都是成就了商业,并“掩护”名优良品暗度陈仓,毁掉了自己。而从顾客需求角度看,大众消费品本就不应该在所谓的“品牌”掩护下取得暴利。暴利只能来源于原创性技术,只能服务于高收入人群,只能落实在独一无二的产品上。大众产品本来就是行业利润递减和行业利润平均化之下的产品,就是依靠薄利多销才能生存的产品。都把大众产品做成高价产品,那不是营销的使命,而是营销的反动,比如前一时期触犯众怒的中国高价月饼。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