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丁真的家鄉,今年2月才脫貧

藏族小夥丁真火了。

憑藉其獨特的氣質,丁真在互聯網上吸引了大量的關注。

不久後,他出鏡了當地的宣傳片,同樣爆火。這爲甘孜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流量。

丁真的“破圈”,讓四川和西藏都“掐起來”了。

丁真“火了”,他的“走紅”和傳統網紅不同在哪?

相比於其他網紅通過外貌、表情和言行“曇花一現”式走紅,丁真不僅僅帶動了相關的話題討論,更帶動了他的家鄉甘孜,乃至於各大省份的旅遊事業。

通過他,網友們知道了他的家鄉:原來四川也有藏區,四川也有藏民。

網友們接着一查:這裏在今年2月纔剛剛摘下了“貧困”的帽子。經由丁真這個人,大家又認識到了他家鄉長久以來的扶貧事業。

發表於2006年的《四川省理塘縣貧困狀況調查》表示,受制於牧民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當時,當地小學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僅僅爲86.17%。人們多年的努力,讓這一切有了改觀。

當丁真走紅後跑去讀書寫字的時候,網友狂喜:很好,九年義務教育沒有漏網之魚!

理塘縣爲了脫貧做了很多努力,僅僅是今年,就舉辦過“最美康巴漢子”和文化旅遊節等多個活動。

雖然未必都像丁真一樣取得了如此廣泛的關注,但這些背後都凝聚着扶貧工作者的心血。

扶貧給理塘縣帶來的變化有多大?

2006年的《四川省理塘縣貧困狀況調查》曾用“任重道遠”四個字來形容當地的貧困問題。調查指出,受制於較爲惡劣的自然條件,在2000年,理塘縣農村總人口的96.75%幾乎都處於絕對貧困狀態。

當國家將理塘縣納入貧困縣,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扶持後,很多村民才告別了人畜混居、喫不上乾淨飯、喝不上衛生水、松油照明的歷史。

可在較長的歷史時期裏,因災返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始終制約着扶貧工作的推進。一戶擁有七、八十犛牛的“條件較好的家庭”,在1997年大雪災中受挫,十年間都難以恢復生產生活的元氣。每一點點小小的改變,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和付出。

爲了摘下“貧困”這頂帽子,當地的扶貧幹部和羣衆付出了長久的努力。

理塘縣甲空村村民土登原本是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爲家人患病、缺乏勞動力等原因,生活一度非常拮据。

2016年,理塘縣投入產業扶持資金,甲空村也成立了犛牛養殖合作社。土登一家入股了一頭犛牛,年底分紅收入1800元。加上採集蟲草、家人應聘上衛生保潔員等渠道的收入,一家人慢慢解決了“貧困”的問題。

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自來水通進了院子裏。不怕停電,不會斷網,廁所、畜棚等設施都有了改善。生活變好了,連村民們“寫禮”的習俗都改良了很多。

理塘縣下汝村第一書記任敏,到任時不懂藏語,她就用揹包裝着文件材料、貧困戶信息資料和雙語便民聯繫卡,挨家挨戶去了解村民們的情況。她3年累計入戶走訪1200餘人次,解答法律、教育、脫貧政策等問題500多人次。

爲了帶領村民們脫貧奔小康,任敏帶頭搭起了第一書記示範小棚、貧困黨員蔬菜小棚,還把蔬菜棚搭進了每一個村民的家裏。不僅解決了當地村民的“買菜難”、“喫菜難”問題,還從根本上入手,搭起了村民的“菜籃子”,充實了他們的“錢袋子”。

爲了決勝脫貧攻堅,理塘縣還在“招商引資走進來”和“旅遊開發走出去”的基礎上,加強了區域合作。在2018年,理塘縣的2名青少年作爲少數民族青年代表,參與了第五屆中俄“長江—伏爾加河”青年論壇。兩岸三地各族同胞,都能看到理塘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影子。

丁真的“走紅”,更像是理塘縣發展的一個縮影。

有人說,丁真的話帶動了家鄉發展,看不膩:

還有人說,這讓人們看到了扶貧工作者的了不起:

丁真走紅後,各地都來“曾熱點”了,有秀文采的:

有套近乎的:

套近乎都套到幾千年前去了:

四川或成最大“贏家”:在座的諸位儘管秀!反正丁真要回家。

網友們表示,丁真激發了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綜合央廣網、中國組織人事報、四川觀察等

責任編輯:賴柳華 SN24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