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0”学术会议在穗举办

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穗社科宣)11月27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0”(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以“迈向‘十四五’的新发展格局与大湾区融合”为主题,来自联合国人居署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代表汇聚一堂,深入探讨“十四五”期间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宏观战略、宏观政策和大湾区“双循环”枢纽的融合发展等问题。

通讯员供图

要塑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湾区”品牌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举办论坛旨在向境外的朋友讲述中国经济发展故事,重点阐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及明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经济政策的布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致辞时指出,论坛的主题是迈向“十四五”的新发展格局和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这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中国的经济形势的判断和经济布局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六保”和“六稳”。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分别做了精彩的报告。

何德旭认为,建立现代金融体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建设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开放型现代金融体系、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他提出,我国建立“现代金融体制”,要重点关注三方面: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安全发展;夯实基础——金融基础设施。“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建成世界重要的金融强国,拥有发达的现代金融体制。”

张跃国提出,要塑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湾区”品牌。大湾区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须聚焦三个领域:一是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从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融资信贷、生产运营、退出市场五阶段全过程提升办事便利度。二是科技创新。关键是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形成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三是治理创新。要最大限度消除人员身份差别造成的融合障碍,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张跃国提出,广州的历史使命是做好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何履行这一使命?他建议,要充分发挥广州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同时,携手港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畅通大湾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战略通道。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

激发老城市新活力国际创新之都

论坛共设置3个主题演讲:“十四五”期间构建中国经济新格局的宏观战略;“十四五”期间构建中国经济新格局的宏观政策;“十四五”期间大湾区“双循环”枢纽的融合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为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梁琦等嘉宾做了演讲。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覃剑指出,广州要在对标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合作中实现功能升级强化,建设全球联系网络的重要节点,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圈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创新走廊,激发老城市新活力,打造科技、教育、文化、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国际创新之都。以科技、数字、文化赋能商业发展,巩固提升广交会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电商经济、消费经济、服务贸易等,更加注重国际服务中心、国际化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激发国际商贸中心持久活力。推动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际一流文化基础设施,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建设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园、文化街区、文化平台,擦亮全球定制之都、广州文交会、广州设计周等品牌活动,打造全球粤剧中心、纪录片之都、国家重要的动漫游戏基地、音乐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基地、文化金融创新发展基地、文化装备生产基地,全面带动文化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发展,把“文化+”动力培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