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的招牌节目“跑男”已经奔跑了7个年头,七年之痒,当初手拉手一起奔跑的兄弟,也早已各安天涯。

这一点,从已经完成录制、即将跟大家见面的最新一季《奔跑吧·黄河篇》就能窥出端倪,“元老级”跑男李晨、郑恺、杨颖留守,“创业之初”的其他成员早已陆续退出。

节目名也从《奔跑吧兄弟》改成了后来的《奔跑吧》,没了“兄弟”、照样“奔跑”,跑到节目迎来“七年之痒”,跑男们也不得不正视眼前汹涌而至的“中年危机”。

摸着良心说,最初的“跑男”这档节目真不错。甚至能让人强烈感受到,一档好节目的洗白效果,恨不能比搭起棚子来施粥都要厉害!

节目新鲜感十足,紧张刺激、妙趣横生,给大家带来无限的欢乐,甚至在综艺市场上掀起一波明星竞技真人秀的高潮。

所以说早期的那群固定MC,有一个算一个,都吃尽了这档爆款节目的红利,镀金的镀金、洗白的洗白,都吸到了一大波的路人粉。

可惜节目越往后走,就越没有了新鲜感,形式和套路再也抓不住观众的胃口。对于元老级的MC而言,这档综艺原本是引爆热度的燎原之火,后来却成了大家任谁都翻不过去的“火焰山”。

综艺能捧人、但也消磨人,甚至“毁”人不倦。

“跑男”这块金字招牌,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面临着热度下降的窘境。事实上,跑男们的“中年危机”,正是节目带来的红利褪去,变成了一把无形的“枷锁”。

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事实上,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沉迷于温香软玉似的综艺怀抱的跑男们,他们“游泳”的场面更精彩、也更让人扼腕叹息。

危机已经悄然而至,可惜身处危局之中的人们还在“假装睡觉”。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到:“电视是我们文化中存在的,了解文化的主要方式。”而现今的综艺通过电视、网络遍布各个角落,毫无缝隙。

各路明星扎根综艺,凭着综艺再创事业小高峰。可久而久之,观众懵了:这些明星到底是综艺咖,还是歌手、演员?大家已经无法正确的去界定他们的身份。

究竟是演员,还是综艺咖?这个困惑也是跑男们“中年危机”的真实写照。

因为脱去综艺“外衣“,回归到各自的艺人身份,各位“跑男”们的表现,真的是差强人意。

早年间,当流量明星还未兴起,干净不油腻的颜值,让李晨在一众小生中,相当突出。仅仅是《北京爱情故事》和《北京青年》这两部剧,就足以让李晨成为文青+痴情的代言人。

等到了《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这些大制作,偏向“真男人”、“硬汉”戏时,李晨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因此,许多大导演在拍摄正剧时,李晨往往都是优先被选择的人选。

2001年,在电影《刑警张玉贵2》中,李晨饰演了一个仅有一句台词、按着别人脖子的警察,而那个被按住脖子的人叫“张译”。

团机缘巧合的是在2008年,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兵》中,李晨变成了那个被人按住脖子的人,而掐他的人还是张译。

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二人如今的境况竟与剧中的情形出奇相似:当初不被人看好,甚至被说“熬不出头”的张译,挣脱了扼住演艺道路的“双手”。

演艺路上,迎接张译的将是一片光明的未来,当然这完全是他自己打拼出来的。宝剑锋自磨砺出,他十年磨一剑,如今圈里圈外的人都知道张译耐得住性子、吃得了苦,是个好演员。

李晨呢?他后来参加了“跑男”,一跑就是7年。

如今作为跑男元老仍在坚守,但站在演员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李晨交出的成绩单是乏善可陈的。即便今年在《八佰》和《我和我的家乡》中均有出演,但并没有多出彩。

反观同时期的和他合作过的男星:“大众脸”的张译成了众多大导演心中的“最佳男主角”;廖凡早早的将“柏林影帝”收入囊中。

十几年前提及李晨,是聪而不烦的“吴哲”,是突破迷茫的“何东”,是有勇有谋的“张立宪”。

可十几年后的现在,再提起李晨,更多的是《跑男》当中的“大黑牛”、“能力者”,还有“范冰冰前男友”,以及闹得满城风雨的“心型石头”。

如果说张译是挣脱了“不适合当演员”这句遏制自己演戏的魔爪。那么,李晨则是被自己所选择的“综艺之路”,狠狠的按到了“综艺咖”的定位上。

演员由于身份特殊性,需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只有和观众保持必要的距离,甚至是让观众感到“脸生”。演员塑造的角色,才具有说服力,让大家忘掉演员本身而集中于“角色”当中。

就像宁理,提到这个名字,十个人中有一个人知道,已是惊喜。

可如果提到《无证之罪》中反向抽烟的“李丰田”,就可以用如雷贯耳来形容了。可到了《沉默的真相》中,杀人不眨眼的“李丰田”摇身一变,成了追求公义的律师“张超”。

同一个演员,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却不会令观众出戏。反而因为宁理的精湛演出,让大家沉浸剧情之中,为角色拍手叫好。

这就是演员保持“神秘感”获得肯定的最好说明。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鼓吹演员的“神秘感”,但前车之鉴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演员因为频频出现在各种热搜当中,不仅没了“神秘感”,甚至开始让大家觉得厌烦。

过度消费,使得观众追剧被迫“出戏”,而造成这一现状的“罪魁祸首”之一,便是综艺节目。

当跑男热度在消退,有些成员或许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被综艺拖垮自己。回归演员的本职工作,才是眼前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于是,邓超、陈赫、鹿晗三位“老跑男们”,纷纷相继退出节目,至于三人为什么会退出,众说纷纭。

官方解释是,陈赫和鹿晗是档期原因才不得不忍痛割爱的,邓超则是因为想要回归家庭,多陪陪日益长大的孩子。只是,这样的理由自然不能让全部粉丝信服。

显而易见的是,三人在退出《跑男》后,都开始意图在影视方面发力。

可是经过了多年的综艺浸染,想要扭转自己在大众眼中已经固化的综艺形象,谈何容易。即便回归演员身份,奉献出的影视作品成绩,也是层次不齐、高低起伏。

一部《少年天子》,让当时23岁的邓超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的未来新秀。到了《烈日灼心》的时候,邓超贡献了教科书式演技,这部电影也为他捧回了金鸡奖影帝。

邓超与“实力派演员”划上了等号,这个时候的邓超够专业、有演技。但是这个印象从他参加《跑男》开始,就破功了。

邓超在综艺中表现出的搞笑形象,与他以往所塑造的影视形象,产生了认知偏差。

你会记得那个嘴里喊着“We are 伐木累”的超哥,还有“天霸、动霸、Tua”的“天霸组合”。却很难再回想起,邓超在影视作品中曾经的模样。

而这种综艺效应的“传染力”,影响到的不仅仅是邓超的表演风格,甚至于出自他导演之手的作品,也满满充斥了“综艺感”。

4.2分的《恶棍天使》,5.1分的《分手大师》,6.3分的《银河补习班》。就算是7.4分的《我和我的家乡》,邓超导演的《回乡之路》单元,也能嗅到一丝丝“综艺搞笑”的味道,“综艺式”演技方法根深蒂固,落入套路。

跑男过后,我们很少再从邓超身上看到过“影帝级表演”、“炸裂式演技”了。

但大家得知邓超宣布退出《跑男》,加之看到在张艺谋作品《影》中,他一人分饰两角,挑战极速增重和减重的“境州”和“子虞”。观众是庆幸的,庆幸邓超终于懂得悬崖勒马,重新回归演员身份了。

事实上,我们又错了,我们真是低估了邓超对综艺的“投入”。

邓超、陈赫、鹿晗三位前跑男成员,携手给大家送上了新综艺《哈哈哈哈哈》。看其表现,不过是从一档形势见微的老牌综艺,“跳槽”到了一个新综艺上罢了。

高曝光率,让观众对演员的肢体、表情、动作,甚至是细枝末节的小习惯都越来越熟悉。虽然每个演员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演什么像什么”的境界。

可随着明星在综艺当中频繁刷脸,导致观众看到他们饰演的角色,只会觉得“演什么都是他自己”。

演员缺乏惊艳度,观众失去认同感。长此以往,这些失去“神秘感”的演员们,只能默默的自食其果。

综艺效应反噬演员,从来都是无声无息。

就像是“温水煮青蛙”,当你意识到水热的时候,也意味着濒临“死亡”。只有明星本身懂得知进退,适时远离综艺,保有神秘感,才不会在综艺大潮退去后,才知晓其实自己一直在“裸泳”。

实力派屡屡铩羽,流量派也纷纷折戟沉沙。

当初,作为跑男团中当之无愧的流量担当,鹿晗和杨颖的作用无可厚非。可随着综艺反噬效果日渐显露,初代流量已显疲态。

关于鹿晗和杨颖在影视剧上屡屡翻车的表现,这些旧账不翻。

近两年,我们能看到二人在影视作品上,试图为自己扳回风评,当然效果也是小有水花。

《穿越火线》几乎挽救了此前鹿晗在《上海堡垒》中的恶评;《在劫难逃》中,鹿晗势要偶像包袱全丢,铁了心去转型,首度挑战病态反派。

而杨颖在《摩天大楼》中的客串表演,至少要比从前的“抠图”表演好了许多。

曾经的流量派们,纷纷想要依靠演技打个漂亮的翻身仗,试图擦掉综艺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大家不得不承认,影视表现虽偶有惊喜,但并没有掀起大的浪花。

综艺一时爽,演员亏长久。所以,那些沉得住气的演员们,才更知道何时露脸、何时神秘。

比如凭借《亲爱的热爱的》成为炙手可热的“限定款男友”的李现,在正当红时却选择拒绝多档综艺邀约。

正如杨天真所说:“李现每一天都在健身,学习日语和英语,为后面的戏做准备,不断的在提升自己的自身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在过度的消耗自己。”

年轻的流量偶像尚且如此清醒,为何成名多年的“跑男团成员们”个个都浑然不觉呢?

事实上,还有更多老戏骨都在拒绝综艺,在他们看来这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常说“综艺是把双刃剑”,让明星获得红利、流量的同时,也能消耗掉他们身上的演员特质。只不过,潮水退去的时候,是成功上岸,还是狼狈“裸泳”,全在自己的选择。

危机已至,但我们永远都叫不醒装睡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呜呼哀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