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中国烧钱建大型对撞机,其实是为他国做嫁衣!

中国的科学研究长期落后于西方,虽然建国后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也出了不少成果,但是我们跟西方的差距依然很大。在高能物理学领域,也不例外,我们依然跟在西方的后面。

2016年,在高能物理学领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要不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有意思的是不仅科学家们参与了争论,甚至连普通群众也加入了进来,要知道,建造大型对撞机,是非常专业的一件事,普通群众欠缺的知识太多了,是标准的门外汉,但门外汉争论起来,甚至比门里的科学家热情还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始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建造对撞机,是一件涉及顶尖科学的事情,毕竟需要科学的论证,单凭热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对我国需不需要建造对撞机,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科学家,特别是高能物理学家。

参与争论的科学家中,有两位的观点特别有代表性,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一位是全世界都知道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要说发言权,他们在中国可以说是最有发言权。非常有意思的是,两位科学家在建造对撞机的问题上所持观点竟然截然相反。

王贻芳积极倡导建造对撞机。王贻芳认为,高能物理学已经进入到对Higgs粒子的研究,现有的对撞机,不能产生足够量的Higgs粒子,以便更准确地研究Higgs粒子的性质。而要产生足够量的Higgs粒子,就需要建造100公里的加速器,这就需要建造一个大型的对撞机。

王贻芳认为,高能物理不仅仅是纯科学研究,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本质,而且还有很多的作用,能够直接造福人类。王贻芳说,建造对撞机,不是单纯的烧钱行为,它还具有积极的建设性,因为它牵涉到二三十个专业领域,包括高精度机械、最好的电子和最快的自动控制系统。对撞机的建造,自然会带动这些领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仅如此,还会带动相应的工业生产向上跃升一个大的台阶,也就是说,一个大型对撞机,会带动我们的科技和工业提升一个层次。不仅能够缩小我们跟西方的科技差距,我们甚至能进入国际的最前沿,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

王贻芳认为,大型对撞机的意义远非这些,它还能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能使我们跟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先进国家进行更好的交流,从而提升我们的国际形象。

王贻芳认为,大型对撞机的效益非常可观,根据国际经验,投入产出比大约是1比3,这一点非常令人鼓舞。而它一旦建成,作为一个大型的科研中心,还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才的引进,还有利于我国建设国际化的体制。

王贻芳甚至还算了一笔账,他认为,看上去建造一座大型对撞机,会花掉360亿元钱,好像是个很大的数字,但是我们在1984年就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项建设用去了当年GDP的0.01%,美国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当年也用了GDP的0.01%。如果我们在2020年建造对撞机的话,也只会用去当年GDP的0.005%。这样的花销,不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是杨振宁却极力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反对理由。杨振宁的反对理由共有如下几点。

第1, 杨振宁认为,建造大型对撞机的成本太高。王贻芳认为360亿就能建造对撞机,在杨振宁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杨振宁认为至少需要200亿美元——大约折合1200多亿元人民币。参考西方国家建造对撞机的惯例,建设过程中,很可能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1983年,美国计划建造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对撞机,并把这个对撞机命名为"超导超级对撞机",1986年工程方案就顺利出炉,主体工程是一个环形加速器,周长达87.1公里,工程预算是44亿美元。这项工程开建以后,造价却不断攀升,到1989年,预算就上升到59亿美元,过了两年,预算则增加到82.5亿美元。工程进行到一半,美国朝野开始争论搞这个工程到底值不值。1993年的时候,预算继续增加,已经到了110亿美元,美国众议院只好投票决定这项工程的命运,结果以绝对优势否决了这项工程。也就是说工程建了一半,被美国众议院叫停,从而在美国留下一个可怕的废墟——人们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废墟"。

美国作为世界首富,尚且要否决一个110亿美元的建设项目,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匆忙上马一个200亿美元(将来很可能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的项目,显然是很不明智的。

大型对撞机除了建设成本高,维护费用更高,每年的维护费用远远高于当年的建设费用。建设周期即使是十年,总有结束的时候,而维护费用却要年年花费,这项支出十年就远远高于200亿美元,二十年,三十年呢?这样一个烧钱的项目实在是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承受的。

而且根据欧美国家的惯例,建造大型对撞机都不能按计划完工,不能按时完工就意味着要继续烧钱,如果再考虑这个因素的话,中国就更烧不起钱了。

这项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叫做CEPC,第二期叫做SPPC,只有工程进入第二期,才能进行"超对称粒子"的学术研究,这也等于说,整个一期是光烧钱没回报的。

第2, 杨振宁认为,我国虽然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不要忘了,我们是一个有14多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人均GDP还较低,我们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很多国计民生问题亟需解决,这些方面都需要花钱,把一笔巨款花在一个科研项目上,显然是不妥当的。

杨振宁认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包括的领域很广,很多领域都需要花钱,而建大型对撞机只是物理学科中的高能物理领域里的一个项目,这一个项目就花去国家的大量金钱,而国家用于科学研究的总金额是有限的,把这么多的钱花在一个学科的一个分支领域的一个项目上,势必挤占用于其他学科的资金。把如此巨量资金花在一个短时间看不到效益的项目上,而耽误了其他急需进行的科研项目,这样做不仅是顾此失彼,甚至是本末倒置。

第3, 杨振宁从专业的角度告诉人们,高能物理并非像人们想象的一样,建了大型对撞机,就能找到超对称粒子,他认为超对称粒子不过是一个猜想。全世界的科学家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寻找超对称粒子,到现在为止,全部都是徒劳。现在人们希望用大型对撞机来寻找这种粒子,还停留在猜想的阶段,谁也不能保证有了这种对撞机,就一定能找到这种粒子。所以,杨振宁认为花费巨资,用来寻找猜想中的超对称粒子,是很不划算的。

第4, 杨振宁认为,大型对撞机建成以后,短时间内不会产生效益。不要说1比3的投入产出比,连投入产出持平都难做到,他认为,50年之内都不会对生产力的提高发挥作用,甚至不会对人类有实质性的好处。

第5, 杨振宁认为,即使大型对撞机建成,那么由于我们国家缺乏这方面的人才,那么90%的科研人员不得不聘用外国人。人们都知道,欧美最早建造了对撞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员。而且最致命的是,在最关键部位,我们将不得不用外国人。

而且我国建造的大型对撞机还将面临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如果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将无法吸引到西方的科研人员,特别是西方顶尖的科学家。如果技术上比西方先进,将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但是无法吸引到足够的科研人员和科学家。

退一步说,我们吸引到了国外的顶尖级的科学家,那这些人将主导我们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研人员将被迫做一些相对次要的工作。众多科研人员从不同角度做出的科研成果,将最终汇总到外国顶尖科学家的手中,即使能取得大的科研成果,那我们也拿不了诺贝尔奖,这个奖项将授予外国人,也就是说,我们花巨资造出的大型对撞机,假如能产生大的科研成果的话,那最大的桃子将被外国人摘走,我们成了为人做嫁衣的人。

第6, 杨振宁认为,高能物理不建大型对撞机,并非就不能深入研究了,其实科研的路子还很多,他举例说,比如可以研究更好的加速器原理,比如可以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

特别是在数学跟高能物理结合的问题上,杨振宁颇有心得。他最善于把数学运用到物理学的研究之中,而且他是所有物理学家中,运用数学最多者之一。他经常批评同行对数学太功利,而不是像他那样能够看到数学的价值。他甚至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数学,称数学拥有其它学科所没有的力量和优美,称赞数学既有战术上的灵活性,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他认为一些数学概念能够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他因此提出"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说白了就是运用数学来研究高能物理。他觉得,数学完全可以代替大型对撞机,开辟一条崭新的高能物理的研究途径。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杨振宁就反对我国建造对撞机。自从1971年他第一次访华,就跟祖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72年在国内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建造对撞机,杨振宁坚决反对,他那时的理由更充分,因为当时我们的经济状况要差得多,根本无力支撑这项工程的巨大花费,他那时就提出,不如把钱用在当时我国最急需发展的生物学、计算机、工程以及医学领域。那样更容易出科研成果,也更容易迅速转化成生产力。

杨振宁反对建造对撞机,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建造这样的工程,主要是用于理论物理的研究,——验证现有的物理理论,寻找新的微观粒子。这样的研究结果是全世界共享的,就像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一样,现在不是全世界都在共享吗。这些知识跟芯片、原子弹的制造不是一码事,芯片和原子弹的制造技术西方不会跟我们共享,我们只有自己去研究。杨振宁认为,在我们的经济力量尚不够的情况下,我们不去花巨大的成本跟西方争理论研究的高低,而把资金和技术运用到急需的又是跟国计民生深刻关联的研究项目上去,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就是杨振宁反对我国建造对撞机,并不是永远反对,他反对的是现在建造,他考虑的是我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们还有更多需要做的事情,而且建造对撞机的性价比太低。当我们的国家足够富裕的时候,杨振宁会倡导我们建对撞机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很多缺乏专业知识,甚至缺乏常识的普通群众,居然也参与到是否建造对撞机的讨论中去了。有些群众甚至对杨振宁大加指责,说杨振宁不爱国云云。小编要对这些群众说的是,你了解杨振宁吗,你给杨振宁比爱国,你好意思说出口!

杨振宁作为美籍科学家,在中美还没有建交的时候,就第一个访问自己的祖国,他还带动一大批爱国华人科学家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献计献策。他从祖国访问回到美国,向美国和欧洲人介绍中国的情况,促进了欧美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为加强中美乃至中西方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他又回国定居,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发展发挥余热。小编之所以说这些,是为了不再让某些自以为爱国的群众瞎嚷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