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管理的人,还有一个更强更重要的能力,就是善于处理人事问题。很多是非问题是从人事当中来的,为什么?就是因为管理者不会说话,不会理解别人,稍不小心就得罪人了。这些问题都跟法义有关,佛法几乎把人心讲完了,说到底,处理不好人事问题还是因为对佛法了解不多。人有多少烦恼,知不知道?唯识里面讲,我们的三毒烦恼是贪、嗔、痴,再扩大到五大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

还有二十种随眠烦恼,随眠就是在休息的烦恼;再细化,每一个烦恼下面又有很多支。唯识把人心讲得非常透,把这一套体系了解了,就知道人心是什么状况了。我们观察对方的动静,眼睛一眨,就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人心是通过外在表现出来的。对方要发火的时候,我们看他表情不对,就知道了。我们对佛法了解得越深越透,对人心就了解得越细。对人心了解了就知道如何跟人打交道,就知道怎么去避免问题。

佛教讲的烦恼,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问题,人的知见,心中所有的想法,佛都讲透了。如果想了解心理、人心,应该要了解一下唯识。我们学净土法门,很多人对“杂修”挺敏感的。对净土法门来说,真正会学的人,不存在杂修问题。所有的理论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了解佛法之后,就知道如何处理人事问题,其他法门之所以是自力修行,是因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断烦恼。我们知道自己存在怎样的问题,机深信才会更真实、更客观。针对个人烦恼有个化解方法,一边念佛一边持戒。念佛伏不住烦恼时,可以用其他方式转换,比如通过戒律、教理辅助一下。烦恼转了,念佛就会念得更轻松。

只要保证信仰专一,知识深广、理论通达,我们学来的其他方面的理论,都可以作为修学净土法门的工具,辅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净土法义。所以,多了解法义并不妨碍专修,我们不要一听说别人看其他书,就说人家不专修了。善导大师有神通、有智慧、又持戒,又精通法义,谁敢说他是杂行杂修?

还有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佛菩萨的示现,想怎么示现就怎么示现。我们身为出家人,圣人的高境界做不到,最起码也要学一学基本教理,行为上、戒律上要知道一些。心理方面要了解一点唯识的理论。有一本书叫做《百法明门论》,是唯识法门最基本的一本书,看此书会对人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心理分不同层面,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些观念都要知道一点。

不然的话,不利于弘法。人家提出疑问来了——梦到一些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怎么回事?这只有从唯识的角度才能解答,从净土的角度没法讲,只能笼统讲,那是业障!管理和人事有关联性,善于处理人事问题的人,相对就更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管理者首先要通达人事,通达人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