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运动员张培萌在41天后终于回应了妻子漠寒对他家暴行为的指控,文章的封面颇有意味地选择了一把菜刀。

在这篇文章里,他称“张莫涵一直努力制造我‘家暴’的证据,想尽办法来加强对我的控制。”而漠寒也多次打伤他,并放上了几张衣服被撕裂和身上的抓伤图。

不过,看似是为自己澄清,实则并未明确回应漠寒指出的他的几次家暴行为。而这几张带伤的照片也被网友评价为“再不拍照,伤口就自己愈合了。”

▲10月15日漠寒在微博发文称张培萌多次对她进行家暴,并配出多张图片和验伤报告

在这起家庭暴力事件中和以往不太一样的是,作为弱势一方的漠寒选择了反抗。她多次报警,及时做好了存证,保留了张培萌承认施暴行为的录音。

然而也因此,有人说她“过于强势”,有人评论“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漠寒在微博放出录音截图,张培萌在录音里承认了自己的暴力行为。

在最新的回应里,漠寒说,“我这人脾气确实不好,爱逞强也不会示弱,我有受伤并不代表我没有过反抗,这些我从来不否认。对家暴一忍再忍,我确实做了一个不太好的示范,但是希望我的失败可以给其他同样情况的女人一个提醒。”

或许事件的全貌还需要法院的调查才能彻底明晰,但这件事以及近来频频爆出的家暴事件,也让我们对家暴行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家暴依旧离我们很近

自2016年3月1日,中国第一部《反家暴法》开始实施一直到今天,已经过去四年零八个多月。

但在这份众人期盼的法律的到来,也没能阻止一些悲剧的发生。山东女子方洋洋遭丈夫一家虐待致死,被前夫烧死的藏族姑娘拉姆......家庭暴力,甚至针对女性的极端暴力事件依旧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仅公开报道的涉家暴命案至少942起,致死1214人,其中致死女性至少920人,占76%,平均每5天至少有3名妇女因家庭暴力致死。

在这些严重的个案背后,还有更多正处在挣扎中的受害者。

据中国妇联2018年的数据,30%的中国已婚妇女曾遭遇家暴,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在遭受家暴,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报警,真正在遭遇家暴后选择离婚的比例却较低。

此外,家暴虽然发生在家庭内部,但这种暴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也因此,解决起来更为困难。

联合国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COVID-19 and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就指出,在今年疫情期间,暴力侵害妇女的行为正在恶化。在15至49岁的妇女和女孩中,近18%在过去12个月中遭受过亲密伴侣的肢体或性暴力(如果考虑到女性一生中遭遇的来自伴侣的暴力行为,这一比例上升至30% )。

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家暴现象愈发严重

根据新计算的数据,对安全、健康和金钱方面的担忧,以及封闭狭窄的生活条件正在加剧这种紧张局势,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尤其是家庭暴力都有所增加。

施暴是一步步升级的

为什么一些人会向自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施以暴力?

家暴者往往都有一个特征:他们往往会把自己在其他地方受到的压力或是打击转嫁到自己的伴侣身上,用来化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在严重的肢体冲突之前,他们往往会先用消极、恶劣、隐蔽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以此来攻击对方。他们会努力贬损伴侣的价值,让伴侣感到自卑。这是他们控制对方的手段之一。

他们可能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甚至绝大多数时候对自己伴侣的态度依旧如常,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情绪就会突然爆发,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在丁香医生的报道《家暴妻子的时候,我没有把她当一个人》里,作为施暴者一方的顾伟,这样解释自己的施暴行为:

“办了仪式之后,我开始觉得,她是属于我的。”

“这种「控制欲」的转变很明确,在我父亲那种传统大家长的观念中就是:你是我的妻子了,那么你应该听我的话。”

“工作上的压力、家里婆媳关系……我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我不一定骂她,但会找她的缺点去否认她,挫败她的自信......”

“先是说话音量提高......让她感到恐惧,让她闭嘴。她的一些正常表达,我都会感觉是在找茬,一点就着。”

经过漫长的气氛紧张“冷暴力”期,然后会不断积蓄更加猛烈的肢体暴力:

“如果音量提高没有用,第二步我会拿起杯子往地上摔、砸东西,无非就是让她不要再说了。”

“第三步就是制造肢体冲突,「效果」很好,她闭嘴了。”

长此以往,他们变得越来越容易觉得自己的话语权和地位受到了挑战,简单来说,就是会觉得对方“不够听话”。甚至一两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

在漠寒发在微博上的录音里,她询问张培萌踹他的原因,他说是觉得她在嘲笑他。

而在发生暴力之后,很多施害人会迅速道歉示好,以期得到原谅。

张培萌和漠寒之间也是这样。漠寒在接受 @新京报我们视频 的采访时提到,每次张培萌施暴之后都会立马道歉,抽自己嘴巴——

“换任何人,看着一个1米9高的运动员身体那么好,全身的肌肉块,在你面前哭到发抖。所有人都会动容,都会原谅他的。”

在许多的现实案例里,原谅带来的往往是更严重的暴力,家暴就这样循环往复地不停发生。施暴者和受暴者都陷入这个怪圈里,难以逃脱。

遭遇家暴后,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既然有人虐待你,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也是家暴事件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受害者的不离开,也让人们容易产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误解,继而认为自己也不应该“插手”帮助受害人解决这种“隐私”问题。

而其实对于受害者而言,做出离开这个决定很难,完成离开这个行为也远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那样简单。联合国毒品与犯罪机构的报告认为,受害者选择忍气吞声,一般是出于以下原因:

害怕被报复;

经济和心理上的依赖;

预想警察不会认真对待她的指控;

认为家暴是私事。

Lens 2012年10月号曾用56页报道过家庭暴力。其中有的受害者害怕承认自己在遭受暴力虐待,因为觉得放弃这段感情,就等于是否定了自己。

也有受害者因为丈夫曾经帮她承担了很多经济上的事情,又在她人生低谷时一直陪在身边。所以觉得自己应该承受这些家暴,应该感激丈夫的不离不弃。

Lens 2012年10月号

还有受害者在长期遭受暴力后开始自责,觉得是自己犯了错才导致了挨打的局面,一切暴力都是自作自受。甚至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之中。

一位曾在急诊室工作的国外网友 @pervocracy 说,很多前来就诊的受害者都会用,“我从楼梯上摔下来了。她/他还是爱我的,不是有意要伤害我的。”此类的借口。

而除了这些经济和心理上的因素,很多人被那些离开后可能会发生的现实问题绊住了脚步,很担心离开后会遭到报复。施暴者因为太过了解自己施暴对象的生活,所以常常可以以受害者的生命和他们珍重的事物作要胁。

Lens 2012年10月号

对有了孩子的受害者而言,孩子往往是一块软肋。在拉姆事件里,杀害她的前夫唐某曾向她跪下来认错,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动手了。但见拉姆不为所动,他变得愤怒而疯狂,拿着菜刀架在小儿子脖子上。

Lens 的一位读者向我们描述了她的挣扎,他父亲家暴母亲多年,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但却对离开的可能发生的后果不知所措:

我爸打我妈,从结婚前到现在,都快60岁了,还打,而且是酗酒之后。清醒的时候会生气,但是能尽量克制不动手,喝多了,就真的往死里打。我爸会觉得我们都对不起他,我们做的不对,打完我们就长记性了,他觉得他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打一顿,暴力有效。

为什么不离婚,为什么不报警,这些我都想过。离婚他还知道我们住哪里,他不会让我们安生,他不会不打扰,他会让我们过不下去。报警,如果不能关他一辈子,那就给自己留下了很大的后患。他进去,工作没了,工资没了,医疗保障没了,他出来了,我们要养他,他依然会整死我们。

我真的很苦恼,很想解决,但是我真的找不到什么办法。恨自己无能,感觉我和妈妈只能忍耐,怕把我爸给惹急了,他会做出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有一次他差点把我妈打死。我觉得家暴,不仅仅是喜欢打人,无法沟通,本质是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而且解决起来真的好复杂。

看清一个人太难了,朝夕相处三十年,不能制裁他又不能远离。困扰了我很久,我看了好多次心理咨询,想好好生活都觉得好难。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不怕困难,是真的无能为力。

另一位读者 coco 讲述了她最终逃开家暴的故事,过程中也充满了波折:

我的母亲在离婚前一直身处家暴中。巧合的是,在我恋爱的过程中也有了类似的经历,最后我离开了他,和我母亲一样。

我父亲这个人,比较强势,他工作很上进,在外人眼里是个大好人。所以我觉得,家暴的这个人,他不一定是个坏人。他可能在某些方面是一个很好的一个人,尤其是外人看来。

我的母亲是完全因为我,所以一拖再拖。生了我以后,由于父亲的责任的缺失,她自己的工作也有点力不从心。我的母亲一方面考虑到孩子还小要怎么面对这些,一方面是考虑自己离开婚姻生活要怎么养活自己和孩子,还有就是离婚之后我的抚养权,以及外人的看法等等。

很多人都觉得我母亲矫情,但其实她很孤立无援,同时又存在侥幸心理,觉得我父亲会变好,直到最后离开他。这是个很正确的选择,我童年最大的阴影,并不是他俩分开以后我面临的离异家庭,而是他们在一起时候打架的样子,总是挥之不去。分开后,我反而是松了一口气。当时我还小,七、八岁的样子,但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男孩,他和我的父亲很像,看起来很优秀,比较帅,白白壮壮的,我们一起学画。结果他也有家暴倾向。刚追我的时候,他对我非常好,但住在一起大概半年,我发现他的脾气很暴躁,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仿佛就变了一个人。从刚开始摔东西到骂人到最后打架,但是最后他往往会痛哭流涕求我和好。

我也是在他最后一次打我的时候逃走的,当时非常恐怖,我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感觉无法阻止眼前这个人,我怀疑他会杀死我。所以当时的想法是,别的一切我都不考虑了,我要离开。估计我妈也是这么想的,逼到一定程度,别的都可以不考虑了。

逃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那个男孩还会恐吓我威胁我。但是我非常感谢身边拥有一群朋友支持着我,最后拉了我一把,是一种莫大的能量。我非常感谢那群朋友。

其实,家暴伴随着精神PUA,一旦逃离就会发现非常荒谬,感觉之前的日子想吃了屎一样堵在嗓子里,一回想起来就感觉十分痛苦。

家暴不只是夫妻间的问题,

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解决

或许也是因为,随着整个社会观念的慢慢转变,有更多的受暴者敢于发声,所以让对于家暴的讨论可以持续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暴力在今天依旧十分常见。

而虽然近年来反家暴的法律已经颁布实施,但救助体系仍会力有不逮,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有的接警后,也会以“家庭私事”为由和稀泥,或者受限于取证困难,能做的干预也不够。而一旦报警不能解决问题,施暴者就可能肆无忌惮地加大报复力度。

此外,解决家暴问题,除了法律的ded完善和具体实施层面的不断推进,还需要整个社会意识层面的提升。必须明确的是,家暴并不是“家事”,它不只是夫妻之间的问题, 解决它也不能全盘抛给每一个身处漩涡之中的人。

许多家暴的悲剧,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暴力的苗头刚刚出现的时候,明确地说“不”,或者及时报警、寻求帮助。

见到身边有人或许在遭遇这样的事情,上前表示一下关怀,而不是默默地转开身。

这是我们每个个体可以做到的。

参考资料:

UN:COVID-19 and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丁香医生:家暴妻子的时候,我没有把她当一个人

新京报:《反家暴法》实施四年,这些条款还在“沉默”吗?

谷雨:被前夫烧毁的拉姆

Lens:为什么有人遭遇严重家暴,还是没有选择及时离开?

图片源自网络,归版权方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