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媒總說CPTPP是爲了牽制中國,但現實是…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言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外長王毅於11月24日、25日兩天訪問日本,26日、27日訪問韓國。構築穩定的東亞關係是這次訪日的主要目的。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進入11月以後,日本是東亞國家中唯一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的國家。特別是20日以後,日本每天的新冠確診人數在2000人以上,每天死亡人數也基本在10人以上。此時去日本訪問,應該是對日本戰疫的最大支持,也表示了中國相信日本能戰勝疫情的信心。

安倍扔下了一個爛攤子

在連續工作一百五十天的情況下,眼看着日本疫情已經不能在自己的治理下得到控制,時任首相的安倍晉三選擇了託病辭職的方式,在9月突然宣佈身體小有不適,離開了首相府。

安倍留下的是一個相當破爛的攤子。由於不能控制疫情,導致日本在4月和8月分別出現兩次疫情高峯,安倍本人的辭職正好處於第二波疫情的高峯期。日本醫學專家預測11月前後將出現第三波高峯,而且從以往的經驗看,第三波的影響很可能超過前兩波。以安倍政府採取的南轅北轍方式——中小學停課、發兩個棉紗口罩、每人發10萬日元,顯然並不能防止疫情的傳播。第三波疫情到來之時,日本更加束手無策。

因此,日本經濟出現嚴重下滑。按日本內閣府公佈的相關數字,安倍治下的2020年第二季度(4-6月),GDP按年率算,比上個季度降低了28.8%,第三季度(7-9月),雖然比上個季度恢復不少,但僅僅是過於下滑迅速後出現的一點反彈,並不意味着經濟出現好轉勢頭。安倍也正是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宣佈辭職的。

在政治方面,安倍掌權長達近8年,其個人權力的集中,讓政治運轉日益僵化,經濟利益向安倍周邊傾斜。除了多年一直沒有說清的森友學園、加計學園醜聞之外,安倍又多了一個借賞櫻會賄賂選民的嫌疑。國內政治銅臭味熏天。在外交方面,一直堅持的日美軍事同盟,現在成了美國特朗普總統向日本開口要錢的工具;日韓關係倒退到了戰後最險惡的境地;日俄關係中普京沒讓安倍佔到一丁點便宜。貌似深諳外交之術的安倍,實際上讓日本在大國之間、近鄰之間的處境十分不利。

接替安倍上陣的菅義偉,並非民選首相,禪讓的首相職位,使其在處理經濟、政治及外交問題時比安倍更不自如。疫情在菅掌權後也變得越來越不可控,經濟每況愈下。安倍留下的爛攤子收拾起來已經很不容易,何況外交也非菅義偉的特長。眼看美國即將迎來政權更替,用熱臉貼特朗普冷屁股的安倍對美外交,不會在明年得到拜登政府的承認。日本外交面臨着新的轉型,需要首先調整和中國的關係。

菅義偉開始尋找穩定中日關係的途徑

兩天的訪日行程中,王毅外長拜會了菅義偉首相和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自民黨三巨頭之一的幹事長二階俊博、前首相福田康夫,並與他們進行深入會談。從中日雙方外交部門公佈的成果看,王毅外長的訪日爲中日在政治、經濟、防疫、體育各個方面的合作鋪墊了新的基礎。

在外交部的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王毅外長談的“中日達成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的相關內容。筆者將主要內容歸納爲:

1)努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

2)攜手抗擊疫情,開展醫療藥物方面合作;

3)明年適時舉行新一輪中日經濟高層對話;

4)共同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早日生效;

5)支持對方舉辦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

6)啓動兩國必要人員往來“快捷通道”。

日本外務省在外長會談後,有一個記者見面會,茂木敏充大臣針對中日兩國外長進行的90分鐘會談做了非常詳盡的彙報。在六項具體成果方面,中日雙方使用的詞彙有些地方略有不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日本方面在內宣上,考慮到主要輿論對華評價負面,政府需要顯示強硬,外務省用了較多的篇幅,談了海洋及安全保障問題。

日本媒體注意到,在中日外長記者會的電視直播節目中,王毅外長談到東海問題時表示,“我們繼續希望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將東海建設成和平之海、友好之海、合作之海”,顯示了中國對日本媒體炒作東海問題的態度。

穩定的中日關係,基礎是經濟

中日分別爲世界第二及第三經濟大國,不存在兩國直接發生軍事衝突的巨大矛盾,爲世界經濟做貢獻是兩國的共同願望。

就在王毅外長訪日前,11月15日,RCEP在經過了8年的艱苦談判後,東盟10國及中日韓澳新5國簽署協定。緊接着,在11月20日的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中國表達了“將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態度。王毅外長訪問日本,自然要談及RCEP之後,中日韓自貿區及CPTPP問題。

就中日兩國發表的相關信息而言,中日在簽訂RCEP之後,雙方將盡快合作讓協定生效。日本經產大臣在CPTPP問題上,對日本媒體表示,該體制是開放的,希望更多國家參與進來。日本媒體每次談及CPTPP,一定要加上一句,其成立的目的在於牽制中國。但主要成員之一的美國早在4年前就宣佈退出該談判,以日本一國加上十個小國的力量,在經濟上牽制中國無從談起。11月20日中國表明的態度也讓日本媒體在CPTPP問題上所作的解釋,顯得蒼白無力。

此前筆者採訪過日本的相關官員,他們認爲RCEP之後就是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再之後是CPTPP的加入問題。因爲從自由貿易的稅率來看,CPTPP 100%免稅,而RCEP在91%左右,中間有一箇中日韓自貿區,正好成爲實現完全自由貿易前的一個臺階。並非中國不能參加CPTPP,如果在政治體制等方面和中國相似的越南等國家能夠參加,中國的加入本該不是問題。

中國的問題在於自身經濟規模、產業所涉及的範圍、發展速度等超乎其他國家,對一個經濟協定的影響極爲重大。不是日本提倡搞一個經濟協定就能牽制中國,而是沒有中國參加的經濟協定,能在國際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實在有限。很多國際經濟組織也只有中國參加以後,纔可以真正算作一個有影響力的組織。

通過提升門檻來限制中國加入日本主導的CPTPP,讓美國回心轉意、重組TPP,用美國的力量來牽制中國,這樣的呼聲在今天的日本依舊存在,執政黨中也有國會議員竭力鼓吹孤立中國。但是,日本在經濟發展道路上出現的停滯,在疫情中看不到解決的希望,諸如此類的呼聲、議員謀劃不一定能發揮作用。

也只有建立穩定的中日經濟關係,日本才能走出經濟停滯。王毅外長訪日期間,日本政黨、政府重要官員反覆表達的就是希望中日關係穩定。

先行於中日的中韓經濟交往

11月25日晚,王毅外長乘專機離開日本到達韓國,26日、27日在韓國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王毅外長在韓國拜會了文在寅總統,以及外長康京和、前總理李海瓚、議長樸炳錫,並進行會談,特別是與康外長的會談中達成了10項共識。

韓國是今年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談的主席國。因爲日本在半導體材料上對韓國實行禁運,導致日韓關係大步倒退。韓國方面做過較多的努力,但日本不論是政治家還是輿論,對韓國的態度相當嚴厲,兩國關係似無好轉跡象。

中韓關係中,韓國與日本同樣爲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同盟國,政治家及輿論在意識形態上保持與日美完全一致,但經濟上韓國輿論沒有像日本那樣,將CPTPP看成牽制中國的工具,韓國本身也不是TPP及後來的CPTPP的成員。

在經濟規模上,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2019年各國GDP統計數字,中國爲14.71萬億美元,日本5.08萬億美元,韓國1.64萬億美元。韓國的GDP大致爲日本的三分之一,但中韓貿易在2019年爲2845億美元,中日貿易只有3039億美元。就日韓經濟規模來看,中日之間的貿易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換句話說,日本與中國的經濟如果想達中韓的程度,今後能做的事還非常多。

2020年11月,王毅外長訪問日韓,讓外界看到簽署RCEP之後的中日韓在經濟上有了新的發展機遇。中韓於2015年簽署FTA協定,促使兩國經濟往來變得極爲緊密。中日之間尚無直接的FTA協定,相信今後會加大談判力度。

構築穩定的中日韓關係,首先需要有經濟做堅實的鋪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