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園區找不到一家企業,提醒創業孵化別跟風 | 新京報快評

創業園區空置率高的原因在於,一些地方政府不根據當地具體的實際情況去考量,只是機械地隨大流搞建設。

文 | 馬小龍

“官網掛着園區入駐企業30家,記者實地探訪卻一家都沒找到!”這是發生在山東淄博市桓臺縣將軍井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的一幕。

據《問政山東》報道,桓臺縣人民政府網站顯示,截至2018年7月份,已有30家企業入駐上述創業孵化園。然而記者來到園區,卻未找到任何一家入駐的創業公司。

政府官網顯示已於兩年前便入駐完成的30家企業,現在居然絲毫不見蹤影。這其中發生了什麼?是當地政府官網撒謊,還是兩年時間過去,入駐企業都已搬走或倒閉?這些問號顯然有待拉直。

都知道,創業孵化園建立的目的是爲了促進創業——爲創業者提供友好的服務環境和空間環境,同時降低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的成活率和成長性。

但這裏有個前提:園區內得有企業存在,如果一個所謂的創業孵化園連一家企業都沒有,這樣的創業孵化園存在的價值在哪裏?又或者,創業孵化園到底哪些沒做對,導致企業紛紛流失?

事實上,近年來,屢有報道指出,一些地方的創業孵化園存在閒置的問題,這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不說,也造成了創業虛假繁榮的景象。

有機構於2016年發佈的《2015廈門市衆創空間發展白皮書》曾指出,廈門衆創空間處於井噴狀態,出現了“創客不夠用”的局面,工位使用率僅51%,且總體還處於虧損狀態。

全國政協委員葛劍平2017年曾表示,其調研發現,一些中西部省市衆創空間的平均入駐率不到30%,出現供大於需的狀況。

《深圳市2019年度績效審計工作報告》 也指出,存在孵化器和衆創空間項目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可見,創業園區存在的諸多問題,並非孤立現象。

園區空置率高,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設初期,不根據當地具體的實際情況去考量,而只是機械地隨大流搞建設,存在着盲目跟風、同質化、良莠不齊等現象。

現實中,類似做法不注重“新興行業越來越細分”的趨勢,必然導致園區與創業者不適配的問題,自然也得不到創業者的青睞。

具體到此次報道所涉及的園區,報道提及,“有的工位上只是簡單地擺放着電腦顯示屏,卻沒有連接任何線路。”園區的外部設施建立起來了,但內部的相關配套設施卻不健全,配套如此掉鏈子,又如何吸引創業者入駐?

今年4月,科技部在《2020年度國家備案衆創空間的通知》中指出,衆創空間要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能力,主動接受社會和創業者監督,積極培育經濟新動能,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功能,爲促進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就此,在面對創業園區荒廢等問題時,各地除了要加大監管力度,避免跑偏外;地方主政官員不妨轉變思維和身份——從“建設者”變爲“服務者”。當然,也要拋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腳踏實地建好創業園區,讓園區紅利真正賦能於創業者。

□馬小龍(媒體人)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