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黔甬共建,决胜贫困。”在黔西南州晴隆县,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东西部协作项目也在晴隆各地遍地开花。对口帮扶二十多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不仅给晴隆山旮旯里引入产业发展的“活水”,还带来当地思想改变的“春天”,让两地携手奔赴美好明天。

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水池

在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里,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经过三个月的悉心照顾后起捕上市,以每公斤70元的价格销往兴义的水产市场和各大饭店。

“目前,我们有34个养殖大棚,占地22000平方米。”项目负责人庞新军介绍。南美白对虾又称基围虾,是浙江省第一水产养殖大县——宁海县的主导水产品之一。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宁海对口帮扶晴隆的契机,去年11月,庞新军从宁海老家来到晴隆寻找投资机会,被光照镇优质的水源条件所吸引,决定把南美白对虾项目引进到这里发展。“能把海产品养到大山里头来,主要是靠这股水,它是弱碱性的。而且贵州人喜欢吃虾,销路根本不用愁。”他说。

庞新军正在观察虾苗

山沟沟里能养虾?当地村民一开始不太相信,项目的落地频频受阻。在跟村民协商流转土地时,大家都不愿意。庞新军想了很多办法跟村民沟通,还给他们算了笔经济账:“一亩田每年给农民600块钱流转费,一亩田的分红第一年是1300多元,加起来就是1900块钱一亩地,而且我一次性付两年的流转费,村民还可以到养殖基地务工。”

村民们的疑虑逐渐被打消,整地、修路、引水……占地面积68亩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在光照落地,今年5月正式投产。项目总投资889万元,其中宁波对口帮扶资金600万元。基地由庞新军的贵州甬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今年预计投放虾苗1800万尾,年产可达27万斤左右,产值810万元,可带动群众增收120万元以上。

光照镇孟寨村驻村第一书记余祚说,南美白对虾项目落地后逐步改变了当地农户的传统种植理念:“现在我们周边的一些群众也在主动求变,比如稻田里面能不能养鱼?今年我们想趁热打铁帮助他们往产业发展方面继续开拓‘试验田’。”

沙子社区的水蛭养殖基地

宁海人带来的另一个新产业也在晴隆县沙子镇落地开花。位于沙子社区六星组的水蛭养殖基地里,村民龙恩姣自从去年3月项目落地沙子社区后就在基地上班,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喜人变化。

“以前生活条件很差,两亩地种薏仁米一年就是2000多块钱。现在喂蚂蟥,我一个月的工资3000多元,一年下来就有3万多块钱。”龙恩姣笑着说。

务工群众龙恩姣

水蛭俗称蚂蟥,原本是遭人唾弃的“吸血虫”,在沙子镇却成了脱贫致富的“香饽饽”。由对口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企业自筹资金共建的沙子社区水蛭养殖项目占地约400亩,总投资2286万元,其中宁波对口帮扶资金790万元。项目投资人、宁海企业家邵建定介绍,今年预计孵化水蛭苗3000万尾,按水蛭干市场价1100元/公斤计算,产值可达3400万元以上。

“水蛭能入药,可以制成蚂蟥干、水蛭素,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今年我们建了300个大棚,根据去年的经验,一个池的收入至少是3到5万。”邵建定欣慰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沙子镇水蛭养殖基地通过土地流转覆盖155户,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1677元。邵建定还打算让水蛭养殖真正在沙子社区“安家落户”:“我想从明年开始,把喂食水蛭的福寿螺承包给村民养殖,再过个三五年,他们自己养水蛭,我来收购。”

据统计,2018年以来,宁海对口帮扶工作队已引进16家东西部扶贫协作企业到晴隆投资,共实现投资8.89亿元。产业帮扶带来真金白银的同时,宁海对口帮扶工作队已经先行先试,开始谋划乡村振兴计划。

晴隆县光照镇定汪村一角

这段时间,走进晴隆县光照镇定汪村,总会听到“叮叮当当”的施工声,村民们正在忙着干一件大事。

“他们来了就改造我们以前的党员活动室,把它打造成‘葛汪之家’。这几天在做柜台、桌子……”定汪村村民罗运恩向记者道明了缘由。之前,罗运恩一直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听说家里在搞发展,8月份辞职回了家。而他口中的“他们”,就是来自浙江省宁海县葛家村的村民。

村民们正在劳动

激活农民艺术改造乡村,是宁海探索出的艺术振兴乡村的新路子。201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和团队在葛家村展开了一场激活农民艺术自信,以农民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葛家村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由当地的落后村变成了“网红村”。作为晴隆的对口帮扶城市,宁海人在实地考察后决定把这个模式“嫁接”到晴隆。

“我们邀请定汪村的七个村民,在七月份去了一趟宁海。到葛家村看了以后,他们说,‘村里很漂亮,你们真能干!我们村的资源多,一定也能干成这样。’一下子双方就找到了共同语言,激发了积极性。”宁海县新闻办副主任陈云松回忆到。

晴隆县光照镇定汪村新貌

今年8月中旬,葛家村13位村民赶赴定汪村,将改造经验分享给定汪。如今漫步定汪,小村已有了“艺术范儿”:村口新建的“未来书院”已开门迎客;村活动室改建成了“葛汪之家”,原本的“赤膊墙”增添了美观的木质立面,象征着东部沿海的扇贝、海螺与定汪村溪中的鹅卵石一同筑起了室外休闲平台;“织梦坊”中,布依族传统花样落在葛家村的手作玩偶上,一件件民族风艺术品逐渐成型……在葛家村“乡建艺术家”们的艺术“魔法”下,定汪村的面貌日新月异。

环境在变化,人心也在变齐。罗运恩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村民们只要没事,每天都会去大家一起上工一起劳动。“葛家村的人来带动我们定汪村发展,我们也想把家乡变得更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宁海县新闻办副主任陈云松说,除了学习有益经验,最为关键的是激发内生动力:“脱贫了以后面临的就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我们经历过了,就想着把这个模式提前在晴隆进行探索、实践,树立一个标杆,给其他乡镇、村庄,甚至别的县市提供学习参考。”

(贵州综合广播 黄瑾 陈思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