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顏值真的最重要嗎?

在今天的文章開始前,我想先問所有女孩一個問題:

你羨慕長得好看的女孩嗎?

她們皮膚白、眼睛又大,從小就被人搶着抱。

長大後更是盤亮條順,到哪兒都是焦點。

你暗戀很久的男生,回頭就追了她們。

你拼命寫的方案,客戶卻更願意跟她們面談。

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顏值似乎成了一種話語權,真是這樣麼?

不是的。

因爲“人們不光看臉,還要看胸看腰看屁股,看頭髮看指甲,看腳後跟。”

以上這句臺詞,出自趙薇導演的新劇:

《聽見她說》

這是國內首部獨白劇,一開播就拿下了豆瓣8.4分,很多人看後評價“太真實了,幾乎可以看到身邊所有女性的影子”。

你如果問我: 容貌焦慮,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那麼這部劇的第一集,就是標準答案。

“虛體自戀”

塌鼻子、寬眼距、大腮幫子、毛髮稀疏……劇中,主演齊溪就對自己的容貌有很多不滿。

不過還好,她學會了化妝。

一個月前,爲了參加高中同學聚會,她花了整整三個小時認真“裝修”自己。

事實證明那3小時沒白花:

“當我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我朝夕相處了三年的同學,完全沒認出我來。

那個當初的小透明,終於成了所有人的焦點,成了男生臉紅心跳,女生心生羨慕的對象。”

她終於站上了C位。

不僅當初暗戀了3年的班長,直勾勾地看着她說:同學,是你嗎?你像個女明星。

連班裏最漂亮的班花,都跟着她一起上廁所,諂媚地問她:皮膚這麼好,用了什麼護膚品?

她覺得自己贏了。

畢竟,高中的時候她又高又瘦,像根麻桿兒,同學們都給她取綽號,叫“ 打狗棍”

那天,她高興地多喝了兩杯,出門的時候腳步有些踉蹌,同桌一把扶住她,關切地說,“還好嗎?要不要我送你回去?”

她輕輕把他推開,微笑地看着他說,“你考慮過植髮嗎?”

她一路走回家,像個大仇得報的戰士,凱旋而歸。

可是進門後,她忽然看到了這個世上最恐怖的一幕,“簡直比恐怖電影還要恐怖”

她右眼的雙眼皮貼,不知道什麼時候掉到了眼角上。

"什麼時候掉的?

是聚會的尾聲嗎?還是回來的路上?

我說我聽見有人在竊竊私語,肯定是在議論我,是不是那個時候就掉了?"

一瞬間,她充滿了羞恥和暴怒,簡直想把鏡子砸個粉碎。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

武志紅曾引用過心理學家科胡特的概念: 虛體自戀

一個人的內心狀態分兩種:實體自戀與虛體自戀。

實體自戀,指的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價值感,你覺得“我很好”,這種感覺像是一種實體,不會因爲外在條件的變化受到很大損害。

虛體自戀的人,自我價值感是和外在條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比方說美貌、金錢、社會經濟地位、名氣等等。

舉個例子,後者會因爲今天畫了個精緻的妝,走起路來抬頭挺胸;而素顏出門,就會沒有安全感,怕被人撞見。

他們會竭盡全力打造一個光鮮的外殼,讓別人覺得他是好的。

而一旦發現這個外殼有瑕疵,不能令自己滿意,就會帶來致命的打擊。

虛體自戀的 本質,是無法悅納“真實的自己”。

鋪天蓋地的容貌焦慮

齊溪不是一個人。

根據KY《2019年中國人顏值報告》,兩萬多份有效問卷中,有近40%的人都對自己的容貌“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

“容貌焦慮”正在成爲一種時代病。

或許有人還不太明白這個詞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

一個人過度關注自己的容貌,並對此持負面的、消極的態度。

劇中,齊溪去醫院整容,想開雙眼皮、墊山根、豐脣、墊額頭、墊下巴……

醫生勸她,“你很漂亮啊,沒必要,自信的女人最漂亮。”

她反問醫生:“不是漂亮的女人才最自信嗎?”

這種想法我也有過,但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越漂亮的女孩,好像反而越熱衷於整容。

黃執中講過的一個故事,就很好地解釋了這句話:

他說,世人都知道,《白雪公主》故事的結尾,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可是,然後呢?

白雪公主不是笨蛋,她知道:

這不是我的國家,王子對我很好,是因爲王子愛我。

國王和皇后對我也很好,因爲他們愛王子。

她知道,當她躺在玻璃棺時,王子會親吻她,絕不是因爲她的個性: “王子愛我,是因爲我的美貌。”

美貌,是維繫她所有榮華富貴、尊重讚美的唯一絲線。

所以白雪公主會比普通人更在意她的美貌。

可是維持美貌這件事,是沒有止境的。今年維持住了,明年又是一場大戰。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白雪公主會變老,她對美貌的危機感也就會越強。

白雪公主會在鏡子面前一遍遍地檢查,看自己有沒有新添了一條皺紋、一根白髮。她會不自信:

我依然是那個最漂亮的白雪公主嗎?

有沒有人比我更漂亮?如果有,那個姑娘在哪?王子見到了嗎?

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忍不住問:“ 鏡子啊鏡子,誰是這個世上最美的女人?”

漂亮的姑娘,的確會收到更多容貌讚美,但這會蓋過對她們其他優點的關注:個性、能力等。

所以她們在潛意識裏會覺得,自己得到的偏愛,都是因爲美貌。

她們會害怕失去自己的美貌。

那麼,男性是倖存者嗎?

也不見得。

《2019年中國人顏值白皮書》顯示,男性對自己外表的焦慮程度也很高,有36.37%的男性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

還有5.90%的男性則“非常不滿意”。

不同於女性的焦慮,男性更關注的,是自己的髮量和肌肉。

其實,壓根兒就不需要什麼問卷調查,只要你稍微留心,就會發現電梯裏最常出現這兩種廣告:

女性整形手術男性植髮手術

堪稱當代都市男女的兩大剛需。

信息時代,人人都是賽博格

有人可能會說,可是我化妝、穿搭、整容是我的自由。

我不是爲了別人,而是爲了取悅自己。

真是這樣嗎?

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思提出過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觀點:

一個人在消費社會里,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承認消費者的自由和主權只是個騙局。

試想一下:

爲什麼瓜子臉和鵝蛋臉,就比方臉圓臉好看?

爲什麼不洗頭就是邋遢?胖就是不自律?

爲什麼女孩出門要化1個多小時的妝容,而男孩只用5分鐘——他們只被要求有穿衣服就好。

因爲消費主義不允許你對自己感到滿意,只有不斷激發你的焦慮,才能促進消費。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是讓外貌焦慮鋪天蓋地而來。

今天,你打開小紅書、微博、ins,就會覺得全天下的女孩都體重不過百,腿長一米八,全世界就你最醜。

你看到了一張張成圖,卻看不到背後可能是攝影師三四個小時、五六個PS軟件的精心修圖。

我說這些,不是爲了批判誰,因爲我說的也是曾經的自己。

幾年前,我也會用各種美圖軟件,給自己各種修圖。

拍照5分鐘,修圖2小時;

100張圖裏挑1張,磨皮、瘦臉瘦身,祛痘祛黑眼圈,不修不發朋友圈;

發佈朋友圈後,又反覆檢查,看有沒有人點贊。

就像作家Anne Helen Petersen所說:

現在,你的手機就是一臺精密的相機。

它隨時準備好記錄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P過的圖片中,在一條接一條的短視頻中,在不斷更新的Instagram故事中——幫助你爲公衆消費而進行自我表演。

我們是這套文化的受害者,同時又是它的建構者。

你還記得,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習慣發朋友圈的嗎?

也許,是在看到了某個軟件商家的廣告語:“用照片,記錄生活。”

也許,是在聽到了某個知識付費博主的成功學:“你的朋友圈,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我們的審美是被商家和媒體所塑造的,我們早已成了“賽博格”。

更可悲的是,我們還以爲這些行爲,都是爲了取悅我們自己。

外貌心理學:走出看臉的誤區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真正讓一個人閃光的,從來不是她的外表。

今年秋天,綜藝《演員請就位》捧紅了一個95後新人演員:辣目洋子。

她的表演被趙薇誇演技炸裂,被爾冬升說是能拿影后的水準。

她讓我想起《魔鏡》裏直指人心的臺詞:

什麼是美?

一定得是巴掌臉嗎?

一定得是九頭身嗎?

一定得是希臘腳嗎?

一定得是筷子腿嗎?

一定得高嗎?

一定得瘦嗎?

一定得白嗎?

一定得有胸有屁股還得瘦嗎?

問題不出在後半句,而出在“ 一定”

辣目洋子也曾胖到140斤,被媽媽說腿粗,但她卻並不爲此自卑。

高中的時候,她就在日記裏寫過:

漂亮的女演員一抓一大把,但想找個醜的有特點,自信又搞笑的女人,就我一個。

我不美,但僅此一個。

絕版了。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高白瘦是很好,化妝整形也沒什麼不對,但真正的美,應該是包容的、廣闊的、多樣化的。

最重要的是,它應該是由你來定義的。

當商家和媒體的宣傳,讓美變得越發狹窄、單調、標準化,第一個要走出這種誤區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

如何對抗這個顏值至上的時代?

也許,是時候該擁抱心理學了。

《外貌心理學:走出看臉的誤區》一書中,心理學家辛西婭·M·布利克給出了她專業的建議。

我結合書中內容,總結了三點和大家重點分享——

一、列出你曾聽到的刻薄話

改變外貌羞辱最好的辦法,是先將其具體化。

《聽見她說》裏,主演齊溪說她初二的時候,在操場被身後的同學議論:她小腿好粗啊,像“象腿”。

從那以後,她再也沒露過小腿。

她說,“我大概就是從那天開始,萌生出了羞恥心,爲自己的樣貌感到羞恥,爲自己的身材感到羞恥。”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事實上,絕大多數有容貌羞恥的人,都曾受過外貌羞辱,尤其是在兒時或青春期。

因爲那時的我們,正處在“建構身份”的階段,會通過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

而負面評價,會比讚美更容易被記住,並且因爲難堪而不被提及。

可是那個羞辱我們的同學,不只出現在操場,也活在了我們自己的頭腦中。

把它列出來,試着不經意地跟人提起,也可以作爲自嘲跟人分享,相信我,這會讓你如釋重負。

二、轉移注意力,去和世界發生關係

將對容貌的焦慮,轉移到事業、家人、朋友身上,投入去愛,投入去做事。

當你在某些時刻,產生心流,以至於忘記了關注自己,你會有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感:

你不再在意自己顏值的水平,因爲你創造了更多其他的價值。

按心理學家科胡特的說法,就是形成了一個“ 內聚性自我”,這是一種完整而堅固的內在心理結構。

它會讓你確信,即便你變老、變胖、變醜,你依然是值得被愛的。

三、教育孩子,也是療愈自己

幾乎全球數百萬的女孩,小時候都是看“公主”題材長大的。

我們都知道童話裏的公主很美,她有“像雪一樣白的皮膚,像血一樣紅的嘴脣,像烏木一樣黑的頭髮”。

但是你會和孩子交流嗎?

“孩子,你覺得這是真正的公主嗎?你心目中的公主應該是什麼樣?爲什麼?”

有個媽媽說過,比起《白雪公主》,她更願意給孩子看《紙袋公主》。

故事裏,公主和王子剛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火龍卻把王子掠走了,還把城堡燒得一乾二淨。

公主只好穿上一個紙袋,勇敢地追趕火龍,救出王子。

公主用她的機智打敗了火龍。誰知王子卻嫌公主衣衫襤褸,公主氣壞了,罵王子是一個蠢貨,然後揚長而去。

這個媽媽說,她想讓女兒知道:

你可以很愛王子,也可以爲他付出一切。

但如果他只看到了你外在的容貌,卻不懂你本身的好,那麼你隨時都可以收回你的愛。

我們的價值,絕不在於容貌、或體重秤上的兩個數字。

當認識到自己獨一無二的美時,我們才真正成爲這幅皮囊的主人,而非奴隸。

願越來越多的女孩,都能擺脫他人的束縛,成爲真正的自己。

主筆 | 林尉 編輯 | 燕妮

圖源 | 《聽見她說》、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人顏值報告》KY研究所

《實體自戀與虛體自戀》武志紅

簡介:本文轉載自一個推薦好書的微信公衆號“書單”(ID:BookSelection):這裏有一羣三觀正的讀書人,與你分享思考,推薦好書。關注書單,我們一起通過閱讀,變成更好的人。轉載請聯繫“書單”公衆號。

作者:書單君

來源:書單君(ID:BookSelection)

編輯:貝兒

爲女孩們,點個 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