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作为岭南中成药发祥地,佛山素有“岭南药祖”“广东成药之乡”的美誉,历经数百年积聚淬炼,源源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7月,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提出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准绳,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聚集、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等“五大高地”,加快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

一剂”良方“,道出佛山中医药的“振兴密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也是佛山中医药事业振兴的应有之义;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论述,则为佛山中医药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师承模式 培育高层次“接棒人”

7月29日,佛山市中医院正式挂牌成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该院党委书记张斌看来,这两个重要载体可聚集培育兼具临床诊疗和医疗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中医复合型人才,对优化我市中医药人才结构有重要意义。

市中医院的这一实践,与我市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战略不谋而合。

在佛山,长期以来无论中医学术思想,还是独到的诊疗经验,主要以家传、师承等方式薪火相传。

据统计,2019年全市中医类别职业(助理)医师共3225人,占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总数15.4%。目前,我市共有陈渭良等20位广东省名中医,以及10位佛山市名中医、10位中医类别的佛山名医。

其中,陈渭良、钟广玲等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一直努力带徒施教。市中医院建立了4个省级以上的名医传承工作室,由名中医带徒行医问诊,通过口授心传帮助后学者习得衣钵,至今已培养省市级优秀中医药人才、学术继承人等80余人。

振兴中医药事业,人才是关键。我市先后制定《佛山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实施方案》《佛山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方案》《佛山市中医高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等,在各学科领域、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级、分阶段培养各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建设更多优秀中医临床团队。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将推广和提升师承教育,实施“师带徒”工程,创新跨地区拜师、“脱产跟师”、“一代带二代”等师承模式,探索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把中医药的精髓和火种代代相传。同时还将开设中医优才研修班,以及中医经典、中医临床骨干、“西学中”等培训班,鼓励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学中医、做中医。

张斌透露,市中医院下一步拟建设佛山市中医药研究院,并计划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中医临床医学院,打造本硕博一体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佛山培养更多高层次中医药“接棒人”。

推动现代化发展 助“佛药”跳出“圈层”

说起佛山名医,自然绕不开佛山名药。

在佛药文化浸润下,市中医院一直致力推进中医制剂研发工作。全省最大的医院制剂中心正是落户该院,生产纯中药制剂达19个剂型、105个品种;陈渭良伤科油、伤科黄水等被广为使用,成为家喻户晓的“看家良药”。

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陈渭良(右三)致力于培育佛山中医骨干。(市中医院供图)

尽管如此,在佛山并非人人都愿意用中药。张斌指出,中药煎煮考究、费时,药油气味浓郁且易对衣物染色、药丸颗粒大服食难等特点,容易“劝退”部分患者。

于是,为了让患者更乐于使用中药,市中医院、市一医院及多家药店提供中药代煎、快递等便民新服务。一方制药在业内率先研制出现代化的中药配方颗粒智能调配系统,取代传统的人工抓药流程,将每一服中药分早晚各一盒装载,患者可即冲即服。

市中医院提供中药代煎服务,护士正向患者讲解服用方式。(受访单位供图)

今年7月,市中医院与季华实验室启动了“新型外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合作项目,计划对该院的伤科黄水、陈渭良伤科油、驳骨酒、驳骨续筋纱等进行剂型改革。

这些实践与探索改善就医体验之余,让患者更能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

对此,我市将利用现代化技术创新解决质量、科研、项目等核心问题,打造佛山中医药品质标杆,并依托季华实验室等带动中医药领域科研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对佛山中成药古方技法的保护发掘、二次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推动老药新用,让市民用上更多具有佛山特色的“爆款”药品。

为了促使“佛药”跳出岭南地区的“圈层”走向世界,我市提出,中医药企业要打造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产制造体系,实现中医药产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塑造佛山中医药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产品相结合,加强对“老字号”中医药企业进行品牌宣传,不断提高佛山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文化认同感。

培育新兴产业 形成聚集式发展

如今的佛山中医药发展,早已摆脱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

随着环球制药、德众药业、冯了性药业、一方制药等本地龙头企业相继被总部位于佛山的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收购,我市的中医药产业虽然呈现出“一家独大”的态势,但在总部经济的支持引领下,这些子公司仍在继续做大做强,助力我市中医药企业集约式发展。

环球制药技术人员在研发药品。图/佛山日报记者高慧超摄

据市市场监管局发布,近年来,全市中药产业维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总产值超过百亿。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旗下中药平台核心板块,总产值规模超过150亿元,其中,佛山板块约90亿元。

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尽管佛山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很大进步,但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在占佛山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例不高,产业规模较小。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偏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一定程度制约了佛山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对此,我市提出立足佛山中医药产业发展良好基础和制造业优势,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打造中成药产业高地,加快形成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集群。

同时,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中医药装备制造业、先进中医医疗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等,抢占更多高端市场,全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化招商,力争引入更多中医药、生物医药大型企业、龙头项目,带动佛山中医药聚集发展。

全市中医药大会上透露,我市将通过四大举措做大做强佛山医药工业,加快打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集群。其中包括,鼓励技术改造,助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整合优势,依托智能制造振兴中医药产业,打造一批绿色、智能、新型医药企业;促进中药产业链协同合作,以及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互联网+”产业等。

事实上,在促进中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南海已先行一步。

据了解,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在南海里水打造中国中药健康产业园项目,除计划建设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加工中心、中药饮片生产制造中心、大型药材配送中心以及大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等,还将建设国医馆、中医健康体验馆、现代中药产业园等,借此打造成为佛山中医药产业名片。

坚持守正创新 激发中医药新活力

紧盯放号时间,到点立即冲进挂号平台“秒杀”——这不是“双十一”卡点抢购,而是患者拼手速“抢”名中医的号。在我市,市中医院肝病科主任蒋开平、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高修安等名中医向来“一号难求”。

市卫健局中医科科长程礼才表示,佛山民众自古就对中医药文化高度认同,养生保健的风气浓郁,热衷于三伏贴天灸、讲究药食同源,爱喝凉茶、煲靓汤。

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浓郁情结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佛山中医药产业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转变,与中医药相关的保健、养生、美容、研发、培训、文化、信息等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如何进一步传承、振兴佛山中医药,使其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培育新动能?

“总的来说是四个字:守正、创新。”程礼才说,守正即坚守正道,传承精华;创新,即将传统的中医药与互联网+等现代元素相结合,提高中医药诊疗质量,为患者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对此,我市将积极挖掘保护佛山中医药文化资源,对相关文献、民间验方、名老中医学术论著等进行系统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加大对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建设中医药主题博物馆、博览园等,打造若干具有岭南特色的佛山中医药街区,通过多种形式讲好佛山中医药故事,弘扬岭南中医药特色文化,让广大群众知中医、信中医、爱中医和用中医。

同时,我市将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新服务,推动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及大力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四时养生、食疗药膳等进行大众化的解读,让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深入人心。

据悉,作为佛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市中医院已率先布局建立治未病中心,并牵头成立佛山市区域治未病联盟,创建佛山治未病联盟健康服务平台。张斌还透露,该院拟利用文字说明、教学视频等方式,将岭南骨伤科名家李广海的“正骨十四法”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标准化”传承下去。

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刘继洪正为患者进行治疗。(受访单位供图)

文/佛山日报记者谈飞洋

编辑/徐嘉楣

相关文章